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后重、脱肛、 疝等证。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而入者也。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 
者也。此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甚,是固然矣。然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 
湿不连经者,此其湿病之变,不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当辨表里,察虚实,而必求其本也 
。 
然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盖湿从土化, 
而分旺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土在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 
,此土性之可以热,可以寒。故病热者谓之湿热,病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病,宜清宜利, 
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病,宜燥宜温,非温不能燥也。知斯二者,而湿无余义矣。何今之医 
家,动辄便言火多成热,而未闻知有寒多生湿者,其果何也?岂寒热之偏胜,原当如是耶。 
抑阴阳之显晦,察有易难也。且夫阴阳之理,本无轩轾,犹权衡也,此而不知,乌云明慧, 
创一偏之说,以遗患后人。则金元诸公,有不得辞其责者矣。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湿证
论治(共七条)
属性:一、湿热证,必其证多烦渴,小水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实数者,方是热证,治 
宜清利。如热甚者,宜以清火为主,而佐以分利;热微者,宜以分利为主,而佐以清火,如 
四苓散、小厘清饮,或大厘清饮、茵陈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之。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无损 
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荡。若无实结等证,则不宜妄行攻击。 
一、寒湿证,凡诸病湿而全无热脉热证者,便多寒湿之属。盖水之流湿,本缘同气,惟 
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故凡病内湿等 
证者,多属气虚之人。气属阳,阳虚则寒从中生,寒生则湿气留之。此阴阳之性,理出自然 
,有不必外中于湿而后为之湿也。此之变病,惟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等证多有之。病之 
微者,宜温、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渗湿汤、六味地黄丸之类是也;病之甚者, 
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则阴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汤、圣术煎,或佐关煎、胃关煎、薛 
氏加减《金匮》肾气汤之类,皆当随证加减用之。 
一、寒湿之气中于外者,此与内生之湿自有不同,宜温而兼散。如五积散、平胃散、加 
味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之类主之。 
一、寒湿之证,凡气令阴寒,及阳气不足之人,多有其证。而丹溪谓六气之中,湿热为 
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过矣。 
一、治湿之法,凡湿从外入者,汗散之。湿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湿在中下二焦,宜疏 
利二便,或单用淡渗以利小便。 
一、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 
固然矣。然湿热之证,多宜清利;寒湿之证,多不宜利也。何也?盖凡湿而兼寒者,未有不 
由阳气之虚,而利多伤气,则阳必更虚,能无害乎?但微寒微虚者,即温而利之,自无不可 
。若大寒大虚者,则必不宜利。此寒湿之证,有所当忌者也。再若湿热之证,亦有忌利者, 
以湿热伤阴者也。阴气既伤,而复利之,则邪湿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热燥而烦 
,小水干赤,中气不足,溲便如膏之类,切勿利之。以致重损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阳虚 
者,只宜补阳,阳胜则燥,而阴湿自退。阴虚者,只宜壮水,真水既行,则邪湿自无所容矣 
。此阴阳二证。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一、湿证之见,凡黄胆、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痹痛、淋秘之类,皆有湿证。当于 
各门详察治之。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湿证
述古(共二条)
属性:《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缓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 
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但 
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 
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 
,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 
∶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治法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 
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 
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 
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 
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 
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 
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湿证
湿证论列方
属性:五苓散(和一八二) 四苓散(和一八七) 麻黄加术汤(散二) 平胃散(和十七) 茵陈饮 
(新寒八) 桂枝附子汤(热三十) 五积散(散三九) 六味丸(补百二十) 防己黄 汤(和一 
七六) 胃关煎(新热九) 佐关煎(新热十) 白术附子汤(热二九) 圣术煎(新热二五) 渗 
湿汤(和一七四) 大厘清饮(新寒五) 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 理中汤(热一) 小厘清饮( 
新和十) 甘草附子汤(热三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加味五苓散(和一八四) 不换金正气 
散(和二一)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散四)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湿证
论外备用方
属性:除湿汤(和一七七 身重痛) 神术汤(和三九 风湿脉紧)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湿陷) 
湿郁汤(和二六六 风湿) 败毒散(散三六 风湿) 参附渗湿汤(热一二二 寒湿痹) 胃 
苓汤(和百九十) 活络饮(和二七七 风湿痛)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 身尽痛) 白术汤( 
和二六 风湿脉缓) 肾着汤(热一二九 寒湿腰重) 清热渗湿汤(寒百十一 湿热) 圣散 
子(散四三 风湿)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黄疸
经义
属性:《经脉篇》曰∶肾所生病为黄胆。 
《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当时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止,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弗治,肝传 
之脾,病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胆。 
《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安卧,小便黄赤,脉 
小而涩者,不嗜食。宾按∶此二条,凡已食如饥者,即阳黄之证;安卧,脉小,不嗜食者, 
即阴黄之证也。 
《通评虚实论》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黄疸
论证(共七条)
属性:黄胆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 
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知此四者,则黄胆之证,无余义矣。丹溪曰∶疸 
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曲相似。岂果皆如 曲,悉可谓之湿热耶?弗足凭也,愚列如 
下。 
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然其证必有身热,有烦渴, 
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水热痛赤涩,或大便秘结,其脉必洪滑有力。此证不拘表里 
,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 
清火邪,利小便,湿热去而黄自退,治此者本无难也。 
一、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