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
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
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
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
使之衰弱。根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元气不固,则形体不荣。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
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
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与仲景相反。
所以巧言似是,于理实违者也。非徒今日之误,误已久哉!又如蒋氏《药证病原》中,论消
渴、消中、消肾病曰∶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肾虚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
泉。始言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复言五脏亦冷,且肾脏水冷言为虚,其余热者
,又皆言其虚。夫阴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药
相反,过莫大焉!或又谓∶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虚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
远矣。彼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者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
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岂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谓此也。何哉?盖燥热太
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
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如其多饮,不
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故余尽言《原病式》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
一名气门者,谓泄气之门户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
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
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
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有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
塞,则不能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
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有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气
,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有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则怫郁,腠理闭密,阳气不
能散越,故燥而无汗,而气液不能出矣。叔世不知其然,故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
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予之所以举此,世为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
之道路,水虽入肠胃之内,不能渗泄于外,故小便数出而复渴。此数句,足以尽其理也。
试
。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
肠热结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瘅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
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
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热一也。
所谓心肺气厥而渴者,《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注曰∶心热入肺,久而传化,内为膈热
饮也。所谓肝痹而渴者,《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如脾热而渴者,《痿论》
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所谓肾热而渴者,《刺热论》曰∶肾热病者
,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叔世惟言肾虚不能制心火,为上实热而下虚冷,以热
补肾水,欲令胜退心火者,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
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矣。故《气厥
曰∶肾气衰,阳气独胜。《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燥肾枯水涸。《藏气法时论》曰∶
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胜心火,
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谬哉?
又如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阴阳
别论》∶二阳结为之消。注曰∶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善消水谷。又《气厥
论》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
如脾痹而渴者,
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阳,以伐衰阴乎?此真
实实虚虚之罪也!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
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
如小肠瘅热而渴者,《举痛论
》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便坚不得出矣。注曰∶热渗津液而小便坚矣。
如言病疟而渴者,《疟论》曰∶阳实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然阳实
阴虚而为病热,法当用寒药养阴泻阳,是谓泻实补衰之道也。
如因肥甘石药而渴者,《奇病论》
曰∶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所溢也,病名脾瘅。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
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通评虚实论》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
贵之人,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气为本。脾胃合为表里,脾胃中州,当受温补以调饮食。今消
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乏而难治也。此言乃不明阴阳寒
热虚实补泻之道,故妄言而无畏也。岂知《腹中论》云∶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芳
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注言∶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谓英乳。乃发热之药也。《经》又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
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药之气
悍,二者之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
悍,药气亦然。所谓饮一溲二者,当肺气从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凡见消渴,便用
热药,误人多矣。故《内经》应言∶渴者皆如是。岂不昭晰欤?然而犹有惑者,诸气过极反
胜也者,是以人多误也。如阳极反似阴者是也。若不明标本,认似为是,始终乖矣。故凡见
下部觉冷,两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状类寒水,宜加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
寒化自退。然而举世皆同执迷,至如《易》《素》二书,弃如朽坏,良可悲夫!故处其方,必明病
之标本,达药之所能,通气之所宜,而无加害者,可以制其方也已。所谓标本者,先病而为本,后病而为标
,此为病之本末也。标本相传,先当救其急也。又云∶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为病,
脏病最急也。又云∶六气为胃之本。假若胃热者,胃为标,热为本也。处其方者,当除胃中之
热,是治其本也。故六气乃以甚者为邪,衰者为正,法当泻甚补衰,以平为期。养正除邪,
乃天之道也。为政之理,补贱之义也。
大凡治病,明知标本,按法治之,何必谋于众?《阴
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标本病传论》曰∶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
谓妄行。《至真要大论》曰∶知标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
,适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起,同气异形,迷
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言标与本,易而弗损。察本与
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天元纪大论》曰∶至数极而道不惑。可
谓明矣。所谓药之巧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