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末。掺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雄黄散
属性:雄黄 乳香 没药 麝香(少许) 
上为末。量疮大小干贴。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化斑汤
属性:紫草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麻豆大。水一盏,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无比山药丸
属性:干山药(二两) 肉苁蓉(四两,锉,酒浸,焙) 五味子(六两,拣净) 菟丝子(三 
两,酒浸) 杜仲(三两,去粗皮,炒) 牛膝(一两,酒浸) 泽泻(一两) 熟地黄(干,一两) 
山茱萸(一两) 茯苓(一两,去皮) 巴戟(一两,去心) 赤石脂(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可。 

卷十二调治
当归丸
属性:当归 香附子(炒) 杜蒺藜 芍药(各等份)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送下。 

卷十二调治
香薷汤
属性:香薷(五钱,去土) 浓朴(五钱,姜制) 白扁豆(二钱半,生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煎,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石苇散
属性:石苇(去毛) 木通(各二两) 当归 甘草 王不留行(以上各一两) 滑石 白术 瞿麦 葵子 
芍药(以上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 

卷十二调治
妙功丸
属性:京三棱(一两,炮) 川乌(四钱,生,去皮) 大黄(一两) 
以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可破积,水丸。 
神曲 麦 (以上各一两) 干姜(二钱,炒裂用) 巴豆(两个,去皮油心) 半夏 
(半两) 茴香(一两,炒香) 官桂 牵牛(三两,拣净) 
上为细末,用膏丸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十五丸。温凉水亦可。以意加减,以 

卷十二调治
人参散
属性:石膏 甘草(以上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 

卷十二调治
茴香丸
属性:茴香(八两,炒) 川楝子(炒) 川乌(炮去皮) 威灵仙(洗去土) 防风(去芦) 陈皮 
(以上各三两) 地龙(一两,去土,微炒) 乌药(五两) 赤小豆(八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三、五丸,茶酒下。 

卷十二调治
七宣丸
属性:大黄(湿纸裹煨) 枳实(麸炒) 木香 柴胡(去芦) 诃子肉(各五两) 桃仁(六两,炒,去 
皮尖) 甘草(四两,炒)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卷十二调治
人参调中汤
属性:沉香(二两) 木香(半两) 白豆蔻(一两,用仁) 甘草(一分) 脑子(一钱) 麝香(半钱) 人参(半 
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沸汤点服。或入生姜盐少许,食后服。 

卷十二调治
乌金散
属性:当归(一两) 自然铜(金色者, 为末,醋熬,一两) 乌金石(三两,铁炭是也) 大黄(一两 
童子小便浸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红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调下,食前,日二服。 

卷十二调治
沉香降气丸
属性:沉香 木香 缩砂仁 白豆蔻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广术(煨) 枳实(麸炒,以上 
各一两) 萝卜子(一两,另末) 黑牵牛(二两,末) 大黄(二两,炒)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下。 

卷十二调治
枳术丸
属性: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诸饮送下。 

卷十三
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属性:《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 
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 ,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 
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 
风火合则温而炎。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金主燥;心次之,为君火主热; 
肝又次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 
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病矣。夫土为万 
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为气,万物根于地,是故 
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 
《五常政大论》曰∶ 
中者,命曰神机。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肾也。食入胃,则脾为布化 
气味,荣养五脏百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 
;咸入肾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 
五气,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常安矣。故《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 
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 
胃行其津液,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 
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 
得独主于时也。脏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独 
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 
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以益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 
谷,气日以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 
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 
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不亦外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 
,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 
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 
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 
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 
,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 
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 
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水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尝谓∶五常 
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 
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 
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 
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 
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 
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 
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 
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 
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 
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