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而净府洁矣。 
彼豆蔻、乌梅、罂粟壳勿骤用也。设病形一变,必致大误。 
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岂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剂之能塞,而不知通剂之能塞者,拘于方也!凡治 
湿,皆以利小溲为主。诸泄不已,宜灸水分穴,谓水谷之所别也。脐之上一寸半,灸五、七 
壮。腹鸣如雷,水道行之候也。凡湿勿针。《内经》虽云缪刺其处,莫若以张长沙治伤寒法 
治之。盖泄者,亦四时伤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里,则宜和 
解之,表里俱见,随证渗泄。此虽以治伤寒,其于治湿也同。仍察脉以视深浅,问年壮以视 
虚实,所投必如其意矣。 
顷商水县白堤酒监单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此邑刘继先命予药 
之。为桂枝麻黄汤数两,一剂而愈。因作五泄图,摭《难》《素》本意。书录于上,刊而行 
之,诚有望于后之君子,戴人张子和述以上之图,校改为篇法。 

卷十一
风论
属性:论曰∶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人居一气,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邪之相荡,内有 
喜怒之交侵,真气内弱,风邪袭之。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疼痛,或为偏枯,或为拘挛 
,其候不一。风者,善行而数变。此乃风者,百病之始,万病之长也。盖内不得通,外不得 
泄,此谓之病生于变乱也。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 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 
,或牙关紧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咽者,煎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服 
无忧散、通解丸、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风,散热除湿润燥,养液之药 
,排而用之。切忌鸡、猪、鱼、兔、油腻、酒醋、荞面动风之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头风眩晕,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酸满闷,按之有声,皆因风。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后服清上辛凉之药,通圣散加半夏之 
辛。仲景云∶此痰结胸中而致也。 
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或有切牙者,先用葶苈苦酒汤吐之; 
吐后,可服泻青丸下之;次服加减通圣散。显切牙证,用导赤散治之则愈。如病发者,可 
用轻粉、白矾、礞石、代赭石,发过米饮调之。《经》云∶重剂以镇之。 
大凡人病雷头懒干,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皆因浴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 
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 
若是雷头者,上部多有赤肿结核,或面热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 
针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 
,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可以荡涤积热,大黄、牵牛 
,气血宣通,便无壅滞而愈。 
凡人患目肿,经年不瘥,俗言头风所注。更加头痛者,岂非头风者欤?此乃足厥阴肝之经,手 
少阴心之经,兼五脏俱有大热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后用大黄越桃饮子。治肝热者 
,羌活、决明散服之,大有神效矣! 
凡目有泪出,俗言作冷泪者,非也。《内经》曰∶肝液不禁,此大热熏蒸于肝也。热极生 
风,风冲于外,火发于内,风热相抟,此大泪出也。内外皆治,可以愈也。治外以贝母一枚,白腻 
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铜铁,细研,临卧点之;治内者,祛风散热之剂,可用当归饮子服之 
;阳热极甚者,目睛发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汤,加汉防己、草龙胆,送下神芎丸五、七十 
丸,利三、五行则愈。 
凡人病痰发者,其证不一,盖有五焉∶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 
痰。诸痰在于膈上,使头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唾喘满,或时发潮热,可用独圣散吐 
之,次服加减饮子,或疏风丸,间而服之。《内经》曰∶所谓流湿润燥之义也。 
凡人但冒风邪温病,前三日在表,未入于里。其候头项强痛,身热恶风寒,有汗无汗,腰痛 
不得俯仰,可用益元散五钱,通圣散五钱,相合服之, 
名曰“双解散”。用水一大碗,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五、七茎,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 
,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钗子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 
用葱醋酸辣汤,再投之;衣被盖覆,汗出则愈矣。《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 
,火气太剧,肺金受邪,上应荧惑,大而明现。其病热郁,可用辛凉之剂,万举万全。夫扰攘之 
世,药宜辛凉以解火。治世民众安静,如用升麻葛根汤、败毒散,辛温之剂,亦无加害。亦可 
加葱白、盐、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扬者,发扬也。吐、 
汗之后,宜大将息,旬日之后,不可犯之,犯之其病复作也。 
凡伤寒疫疠一法∶若无药之处,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叶,饮讫;候少时,用 
钗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葱醋汤投之;衣被盖覆,汗出而瘥。《内经》曰∶酸苦涌 
泄为阴。伤寒三日,头痛身热,病在上,宜涌之,涌后以淡粥养之。 
又一法∶用凤凰台散,嗅于鼻内,连嚏二、三十次。 
嗅药时,坐于暖室中。嚏罢,以浆水粥投之,衣被盖之,汗出而愈。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导引,若无药处用之。令人盘两足而坐,以两手交十指,攀头后风池、风府二穴,此风之门 
也,向前仰首,数至于地,如此连折,点地一百二十数;急以酸醋白汤投之,汗出即解。 
凡男子妇人小儿,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风、寒、湿三气相杂至,合为痹。先用黄芩芍药汤吐之;吐讫, 
次用通解丸,通经而泻之;泻讫,更用辛甘之剂汗之;汗泻之后,可用当归清凉饮子,兼 
乌荆丸、除湿丹,和血行经之药则愈矣。 
凡人病痰证发者,比前论更多,有三证显,证共成五也∶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 
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诸痰在口,上焦毒熏于头者,诸阳之会首也。故令病患头重目涩,涕 
唾稠粘,或咳嗽喘满,时发寒热。可用赤小豆汤吐之;吐后,各随其证而治之。可服消风去 
热。导湿化痰者,可服通圣加半夏导气之剂,岂不妙哉!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 
,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可服加减连翘饮子、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 
三圣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选而用之。若根据法服之,决有神效。 

卷十一
论火热二门
属性:凡伤寒、中风、温疫、时气、冒暑,感四时不正之气。若邪毒之气,人或感之,始于巨阳 
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前三日在于表阳也,后三日在于里阴也。《内经·热论》, 
通谓之伤寒。热病者,言一身之热气也;伤寒者,外感于寒邪也。夫伤寒之寒热者,恶寒 
为表热里和,故恶寒脉浮大也;发热为里热表和,故发热脉滑实也。可以吐法而解之,用拔 
雪汤主之。生姜、葱白、豆豉同煎葶苈苦酒汤,上而越之。若病患脉沉实者,或不大便,喘满 语 
,不必拘日数,急攻于里,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者,大承气汤下之。慎不可用银粉、巴豆粉霜、 
杏仁、芫花热性之药,用之必致危殆。仲景云∶调理伤寒者,皆在汗、下之理。当明表里,无不 
愈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深可慎之。汗、下之后,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养之,不然,其 
病复作。 
又论伤寒七八日,潮热腹满,发黄有斑者,何脏使然?《内经》云∶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此四经受病也,仲景云,两寸口脉俱浮滑,胸中有痰攻 
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后,随证调治处药。发黄之证,皆因阳明中风,太阳中湿,瘀血 
与宿谷相抟,令人发黄。煎栀子茵陈蒿汤,调加减五苓散服之后,利小便快者,如皂角色汁 
,此为效矣。发斑者,心经受热,故有此证。详斑轻重用药之理∶轻者斑红,可用越桃饮 
子;重者斑紫,毒瓦斯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汤、元参升麻汤主之。潮热腹满者,谓邪热在胃中也 
,可以荡涤邪热,流湿润燥,宜急治之。杂病寸口脉沉实者,亦在胸中。有启玄子注云∶上 
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瘳矣。斑黑者,危而难治也。黄病血病,问其小便利与不利也 
,验又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