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枝汤之类,为表虚而设也;承气汤,为阴虚而设也;四逆汤,为阳虚而设也。表里俱实者, 
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表里俱虚者,所谓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也。所谓阳为表而阴为里 
也,如表虚亡阳,发汗则死。发汗之法,辨阴阳,别表里,定虚实,然后汗之,随治随应。 
设若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下出,发汗可也。《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昔有人病此者,腹中雷鸣泄注,水谷不分,小便涩滞,皆曰脾胃 
虚寒故耳。豆蔻、乌梅、罂粟壳、干姜、附子,曾无一效;中脘脐下,灸已数十,燥热转甚 
,小溲涸竭,瘦削无 
力,饮食减少。命予视之,余以谓《应象论》曰∶热气在下,水谷不分,化生飧泄;寒气 
在上,则生 胀。而气不散,何也;阴静而阳动故也 
。诊其两手脉息,俱浮大而长,身表微热。用桂枝麻黄汤,以姜枣煎,大剂,连进三服 
,汗出终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风汤,和平脏腑,调养阴阳,食进病愈。 
又贫家一男子,年二十 
余,病破伤风,搐,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弃之空室,无人问者,时时呻呼。余怜其苦,以 
风药投之。口噤不能下,乃从两鼻窍中灌入咽喉,约一中碗,死中求生。其药皆大黄、甘遂 
、牵牛、硝石之类。良久,上涌下泄,吐且三、四升,下一、二十行,风搐立止,肢体柔和 
,旦已自能起。口虽开,尚未能言。予又以桂枝麻黄汤三两,作一服,使啜之。汗出周匝如 
洗,不三日而痊。 
又如小儿之病,惊风搐搦,涎潮热郁,举世皆用大惊丸、抱龙丸、镇心丸 
等药。间有不愈者,余潜用瓜蒂、赤小豆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胆汁浸蒸饼为丸,衣以螺青 
或丹砂,以浆水、乳汁送之。良久,风涎涌出一两掬,三、五日一涌,涌三、五次。渐以通 
圣散稍热服之,汗 然,病日已矣。 
顷又治一狂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阳并乃狂。《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阳为腑,阴为脏,非阳热而阴寒也。热并于阳则狂, 
狂则生寒;并于阴则癫,癫则死。《内经》曰∶足阳明胃实则狂。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无所不为,是热之极也。以调胃承气 
,大作汤下数十行,三、五日,复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复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 
余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时,暖室置火,以助其热而汗少解,数汗方平。 
又治一酒病患, 
头痛、身热、恶寒,状类伤寒,诊其脉,两手俱洪大,三两日不圊。余以防风通圣散约一两,用水一中碗, 
生姜二十余片,葱须根二十茎,豆豉一大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热,分作二服,先服 
一服多半,须臾以钗股探引咽中,吐出宿酒,酒之香味尚然,约一两掬,头上汗出如洗,次服 
少半立愈。《内经》曰∶火郁发之。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 
又尝治一税官,病风寒湿痹, 
腰脚沉重,浮肿,夜则痛甚,两足恶寒,经五、六月间,犹绵胫靴足。腰膝皮肤,少有跣露,则 
冷风袭之,流入经络,其痛转剧。走注上下,往来无定。其痛极处,便挛急而肿起,肉色不变, 
腠理间如虫行。每遇风冷,病必转增。饮食转减,肢体瘦乏,须人扶掖,犹能行立。所服者 
,乌、附、姜、桂,种种燥热;燔针着灸,莫知其数,前后三年,不获一愈。一日,命予脉 
之,其两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导水丸、通经散各一服,是夜泻三十余行,痛减半。遂渐服赤茯苓汤 
、川芎汤、防风汤。此三方在《宣明论》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钱, 
余又作玲珑灶法熏蒸,血热病必增剧。诸汗法古方亦多有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故余尝曰∶ 
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卷二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属性:下之攻病,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 于中,留结寒热于内,留之 
则是耶?逐之则是耶?《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 
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 
存焉。然俗不信下之为补者,盖庸工妄投下药,当寒反热,当热反寒,未见微功,转成大 
害,使聪明之士,亦复不信者此也。 
所以谓寒药下者,调胃承气汤,泄热之上药也;大、小、 
桃仁承气,次也;陷胸汤,又其次也;大柴胡,又其次也。以凉药下者,八正散,泄热兼 
利小溲;洗心散,抽热兼治头目;黄连解毒散,治内外上下蓄热而不泄者;四物汤,凉血而 
行经者也;神芎丸,解上下蓄热而泄者也。以温药而下者,无忧散,下诸积之上药也;十枣 
汤,下诸水之上药也。以热药下者,煮黄丸、缠金丸之类也,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 
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愆。 
仲景曰∶大法秋宜泻。谓秋则阳气在下 
,人气与邪气亦在下,故宜下。此仲景言其大概耳。设若春夏有可下之疾,当不下乎?此世上 
之庸工局 迁延,误人大病者也。皆曰∶夏月 
岂敢用过药泻脱胃气?呜呼!何不达造化之甚也?《内经》称∶土火之郁,发四时之气。以五月 
先取化源,泻土补水。又曰∶土郁则夺之。王太仆注曰∶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然则于五月 
先防土壅之发,令人下夺,《素问》之言非欤?然随证不必下夺,在良工消息之也。予所以言此 
者,矫世俗期不误大病暴病耳。故土郁之为夺,虽大承气汤亦无害也。试举大承气之药论∶大 
黄苦寒,通九窍,利大、小便,除五脏六腑积热;芒硝咸寒,破痰散热润肠胃;枳实苦寒为佐使 
,散滞气,消痞满,除腹胀;浓朴辛温,和脾胃,宽中通气。此四味虽为下药,有泄有补, 
卓然有奇功。刘河间又加甘草以为三一承气,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也。余尝以大承气 
改作调中汤,加以姜、枣煎之。俗见姜、枣以为补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黄、芒硝也。 
恶寒喜暖取补,故自古及今,天下皆然。此《内经》之法抑屈而不伸也。此药治中满痞气 
不大便者,下五、七行,殊不困乏,次日必神清气快,膈空食进。《内经》曰∶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种之味,散列于此,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况中州之人食 
杂而不劳者乎?中州土也,兼载四象,木金水火,皆聚此中。故脾胃之病,奈何中州之医,不 
善扫除仓廪,使陈 积而不能去也。犹曰∶我善补。大罪也。此药有奇功, 
皆谓服之,便成伤败,乃好丹而非素者也。 
或言∶男子不可久泄,妇人不可久吐。何妄论之甚也?可吐则吐 
,可下则下,岂问男女乎?大人小儿,一切所伤之物在胃脘,如两手脉迟而滑者,内实也, 
宜下之。何以别乎?盖伤宿食者恶食,伤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伤酒者恶酒,至易辨也。故凡宿食 
在胃脘,皆可下之,则三部脉平,若心下按之而硬满者,犹宜再下之。如伤寒大汗之后,重 
复劳发而为病者,盖下之后热气不尽故也,当再下之。若杂病腹中满痛不止者,此为内实也 
。《金匮要略》曰∶痛而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难经》曰∶痛者为实,腹中满 
痛,里壅为实,故可下之。不计杂病、伤寒,皆宜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或导水丸,或泄水丸等药, 
过十余行。如痛不已,亦可再服,痛已则止。至如伤寒大汗之后,发热,脉沉实,及寒热往来,时 
时有涎嗽者,宜大柴胡汤加当归煎服之,下三、五行,立愈。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 
必变作骨蒸寒热,饮食不入,肌肤瘦削,经水不行。《经》曰∶寒则衰饮食,热则消肌肉。人 
病瘦削,皆粗工以药消烁之故也。呜呼!人之死者,岂为命乎?《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 
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至如目黄、九疸、食劳,皆属脾土,可下之,宜茵陈蒿汤。或 
用导水丸、禹攻散,泻十余行,次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术丸等药,服之则愈矣。或腰脚胯 
痛,可用甘遂粉二、三钱,以 猪腰子薄批七、八片, 
掺药在内,以湿纸包数重,文武火烧熟,至临卧细嚼,以温酒或米饮汤调下。至平明见一、 
二十行,勿讶,意欲止泻,则饮水或新水顿服之,泻立止。次服通经和气定痛乌金丸、蹁马丹 
之类,则愈矣。《内经》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太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