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儒门事亲
作者:张从正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
新刻《儒门事亲》序
属性:一气之块然乎太虚之间也。氤氲摩荡,以
生生万物。而其禀之驳者,为禽兽,为草木;粹者为人。而其粹者,亦有浓薄强弱之不同
,加之六气 乎外,七情侵乎内,而诸疾生焉。有寒有热,有表有里,千状
万证,不可俱述。而要之不过虚实两者之间焉。故经曰∶虚则补,实则泻。呜呼!虚实者
,诊病之标的,而补泻者,施治之大要也哉!长沙以还,明哲辈出,家擅专门,人立异见。诸说旁舞
,
于泻,而立斋偏于补。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苟不能无弊,则又不可无辨焉!予窃为二君之
术,一补一泻,虽有不同,而各极其至,庶乎圣之功,亦莫以加焉。然天下之病,未必尽实
,则其偏于泻也,吾恐虚者之反受其害也;未必尽虚,则其偏于补也,吾恐实者之亦反受其
害也。一得一失,明于此而暗于彼,此岂斯道之大成哉!若长沙则不然,可以补则补,而不
偏于补;可以泻则泻,而不偏于泻。虚实随证,补泻应机,呜呼!亦可谓大成矣。拟诸古之
圣贤,二君之于长沙,犹夷惠之于孔子也。盖补泻之不可偏废,犹裘葛之不可一施也。而今
不核虚与实,而致补泻之各偏,犹不审冬夏之异候,而欲偏裘葛之御也,岂其理也哉。故曰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者
,宜大承气汤。补泻不可偏废也,可见矣。方今之世,好补而恶泻,喜温而畏寒,大黄芒硝
,视如蛇蝎;干姜附子,甘如饴蜜。遇硝黄奏效,则曰∶此惟取一时之快,后必致寒中之患
。姜附错投,则曰∶姜附犹不验,归之于命。盖亦不思之甚也。故凡治疗之书,偏于补者,
盛行于世,而梨枣日广,至于戴人此书,传诵甚罕,予窃童蒙学医者,
哗偏补之书,而不讲泻实之方,则虚虚实实,其弊将有不可胜言者。
鸠工寿梓,以广其传。惟冀此书,与立斋之书,并行于世,可以泻则师戴人,可以补则师立斋
,无致补泻之偏胜,使斯民同跻于仁寿之域矣!
x正德辛卯八月望日渡边荣元安甫书于洛阳松下睡鹤轩x
重刊《儒门事亲》序
属性:是书也,戴人张子和,专为事亲者着。论议渊微,调摄有法,其术与东垣、丹溪
并传。名书之义,盖以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曰∶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予幼失怙,慈母在堂,逾七望八, 髓既具,未尝不防以药物。每虑当有所馈,
委之时医,恐为尽道之累。将欲遍阅方书,诸家着
述繁杂。窃为是皇皇者数载矣。近得是书,如获宝璐,执是以证,何虑臆说之能惑!惜其板
久失传,本多亥豕之讹。因付儒医闻忠,校订锓梓,与世之事亲者共云。
x嘉靖辛丑三月戊子,复元道人邵辅序x
《儒门事亲》后序
属性:医道之大尚矣,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岂小哉!观抱朴子之
金柜肘后,其用心亦以精矣,功亦溥矣,大矣。邵君柏崖,以玉牒之亲存,以于天下
后世,乃以是书命愚机之寿诸梓,以广其传,功岂在抱朴子下哉!愚不学,恐成后人之
诮,幸柏崖之去,
然日夜是惧,不敢语尽以力。至于析微剖奥,剔谬辨非,尚俟后之君子。
x嘉靖十九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日
钱唐者相闻忠机于南圃陋室中x
卷一
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属性:方有七,剂有十,旧矣。虽有说者,辨其名而已,敢申昔人已创之意而为之订。
夫方者,犹方术之谓也。《易》曰∶方以类聚。是药之为方,类聚之义也。或曰∶方谓五方
也。其用药也,各据其方。如东方濒海卤斥,而为痈疡;西方陵居华食,而多
赘瘿;南方瘴雾卑湿,而多痹疝;北方乳食,而多藏寒满病;中州食杂,而多九疸食痨中满、留饮、吐酸、腹胀之
病。盖
中州之地,土之象也,故脾胃之病最多。其食味、居处、情性、寿夭、兼四方而有之。其用药也,亦杂诸
方而疗之。如东方之藻带,南方之丁木,西方之姜附,北方之参苓,中州之麻黄、远志,莫不
辐辏而参尚。故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剂者,和也。方者,
合也。故方如瓦之合,剂犹羹之和也。方不对病,则非方;剂不蠲疾,则非剂也。七方者,大、
小、缓、急、奇、偶、复也;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也。
夫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
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王
太仆以人之身三折之,上为近,下为远。近为心肺,远为肾肝,中为脾胃。胞
胆亦有远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
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阴阳,亦天也,其气高;足之三阴阳,亦地也,
其气下;戊己之阴阳,亦人也,其气犹中州。故肝之三服,可并心之七服;肾之二服,可并肺
小方之说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微而频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
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
二之小方。故肾之二服,可分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
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
不得骋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制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
矣。有气味薄药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
制之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故王太仆云∶治上补上,方若迅急,则上不任而迫走于下。制缓
方而气味浓,则势与急同。
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
药用不宜恒,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牙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亦是也。有汤散
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
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直趣于下而气力不衰也
。故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方之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奇方之说有二。有古之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有数合阳数
之奇方,谓一、三、五、七、九,皆阳之数也。以药味之数皆单也。君一臣三,君三臣五,
亦合阳之数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说有三。有二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是也。病在下而远者
,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数也。君二臣四,君四
臣六,亦合阴之数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复方之说有二。方有二方三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如调胃承气汤方,芒硝、甘
草、大黄,外参以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以为凉膈散。是本方之外,别加余味者,皆是也。有分
两均剂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是也。以《内经》考之,其奇偶四则,反以味数奇者为奇方,味数
偶者为偶方。下复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及观仲景之制方,桂枝汤,汗药也,反以三味
为奇;大承气汤,下药也,反以四味为偶。何也?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者乎!考其大旨,
王太仆所谓汗药如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如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必如此言。
是奇则单行、偶则并行之谓也。急者下,本易行,故宜单;汗或难出,故宜并。盖单行则
力孤而微,并行则力齐而大,此王太仆之意也。然太仆又以奇方为古之单方,偶为复方,今此
七方之中,已有偶又有复者,何也?岂有偶方者,二方相合之谓也;复方者,二方四方相合
之方欤!不然,何以偶方之外,又有复方者欤?此“复”字,非“重复”之“复”,乃“反复”之“复”。何以言
之?盖《内经》既言奇偶之方,不言又有重复之方,惟云“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