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7-类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矣。后五日桓侯疾作,使人召扁鹊,而扁鹊已去,桓侯遂死。夫桓侯不早用扁鹊之言, 
及其病深而后召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也。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今之 
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嗟夫!祸 
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二卷阴阳类
一、阴阳应象
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 
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 
物之纲纪。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 
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 
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 
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 
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则阴亦能生矣。故 
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神明之府 
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 
贯至此,义当联玩。天元纪大论亦有以上数句,见运气类第三。)治病必求于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 
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 
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 
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故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阴静阳躁,(阴 
性柔,阳性刚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 
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如天元纪大 
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详运气类三,所当互考。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 
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阳化气,阴成形。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 
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 
之义。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 
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 
孙。 音嗔。)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 
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 
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 
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 
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 
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 
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 
为最也。气水同类详义,有按在后第四章,所当参阅。)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 
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 
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腠音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六腑传化水谷,故 
浊阴归之。)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 
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气为 
水火。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医家首宜省察。) 
阳为气,阴为味。(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味归形,形归气,(归,根据投也。 
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气归精,(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 
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归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 
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精食气,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 
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化生精,(万物化生,必从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归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为 
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气生形。(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味伤形,气伤精,(味既归 
形,而味有不节,必反伤形。气既归精,而气有失调,必反伤精。)精化为气,(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珠玉集 
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气之根。其义即此。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 
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夫阳化气。即云之类;阴成形,即雨之类。雨乃不生 
于地而降于天之云,气归精也。云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气,精化为气也。人身精气,全是如此。故气聚则精盈,精盈 
则气盛,精气充而形自强矣。帝所以先举云雨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气升降之如此耳。(气伤于味。)上文曰味伤形,则 
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为阴 
故降,气为阳故升。)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复各有阴 
阳也。味为阴矣,而浓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为阳矣,而浓者为纯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