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7-类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虚则无气,以精能化气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然则死生在气,而气本于精,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 
半者,正指此阴字为言也。详阴阳类二,当互求之。)是故用针者,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 
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此承篇首之问而言。凡用针者,必当察病者之形态,以酌其可刺不可刺也。设或五脏精神已损, 
必不可妄用针矣。故五阅五使篇曰∶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 
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观此诸篇之训,可见针能治 
有余而不可治虚损明矣。凡用针者,当知所慎也。) 

三卷藏象类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属性:(灵枢本神篇连前章)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调经论曰∶肝 
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营出中焦,受 
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即脾藏意也。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以脾主四肢,而脾为五脏 
之原也。太阴脉入腹络胃,故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经当作泾。溲音搜。)心藏脉, 
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宣明五气篇曰∶心主脉。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肺 
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喘喝者,气促声粗也。胸盈,胀满也。仰息,仰面而喘也。 
宣明五气篇曰∶肺藏魄。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九 
针论曰∶肾藏精、志也。调经论曰∶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 
虚实,谨而调之也。(此与前本神原属同篇,彼言情志损伤,此分五脏虚实。故凡五脏有不安者,必审其病形虚实情志所 
属,乃可随其藏以调之。此总结前章而言其治法也。) 

三卷藏象类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属性:(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 
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之主。义见下文。愚按∶气口寸口脉口之义,乃统两手而言,非独指右手为气口也。 
如经脉篇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经筋篇曰∶手太阴 
之筋,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经脉别论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气象论曰∶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 
小针解曰∶气口虚而当补,盛而当泻。本篇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 
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诸如此者,岂独指右手为 
言耶?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 
讹,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以右候里,无稽之言,其谬为甚。夫肝心居左,岂不可以为里?肠胃在右,岂不可以言 
表?如仲景为伤寒之祖,但曰大浮数滑动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而大;里 
有病者,脉当沉而细。又如其上取寸口,太阴脉也;下取趺阳,阳明脉也。是皆阴阳表里之谓。初未闻以左为人迎而候 
表,右为气口而候里。即余初年亦尝为左表右里之说所惑,及今见多识定,乃知脉体自有阴阳,诸经皆具表里。凡今之 
习讹者,但见左强,便曰外感而攻其表;但见右盛,便曰内伤而攻其里。亦焉知脏气有不齐,脉候有禀赋,或左脉素大 
于右,或右脉素大于左,孰者为常?孰者为变?或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或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是实中 
之虚。设不知此而执欲以左右分表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故每致攻伐无过,颠倒阴阳,非惟大失经旨,而遗害于人 
不小,无怪乎脉之日难也,此不得不为辨正。再按∶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 
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本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愚尝考之四时气篇曰∶气 
口候阴,人迎候阳。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经脉、终始 
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等义。皆言人迎为阳明之腑脉,故主乎表;脉口为太阴之脏脉,故主乎 
里。如太阴阳明论曰∶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正言人迎行气于三阳也;三 
阴在手,正言脉口行气于三阴也。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 
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 
未敢遽辩,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近见徐东皋曰∶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此数君者,已觉吾之先觉矣,兹特引而正之。呜呼!夫一言之谬, 
遗误千古,成心授受,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是为水谷之 
海。脏腑之属,阳为腑,阴为脏,胃属阳而为六腑之本,故云六腑之大源。然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又曰胃 
为五脏六腑之海。气口本属太阴,而曰亦太阴者何也?盖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按营 
卫生会篇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则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 
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故胃为脏腑之大源, 
然无不由脾达肺也。见音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气味之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 
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为阴也;此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者,气为阳也。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观此两节曰味曰气,皆出于胃而达于肺,既达于肺,亦必变见于气口,故气口独为五脏主。)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 
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此治病之四要也。下言二阴,二阴者,肾之窍,胃之关也。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 
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元气之安危,此下之不可不察也。适,测也。脉为气血 
之先,故独取寸口以决吉凶之兆。如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此脉之不可不察也。志意 
者,如本藏篇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是志意关乎神气而存亡系之,此志意之不 
可不察也。病有标本,不知求本,则失其要矣;病有真假,不知逆从,则及于祸矣。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合是四者而 
会观之,则治病之妙,无遗法矣。)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阳之灵曰神,阴之灵曰鬼。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 
能也。程子曰∶鬼神只是一个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然则鬼神者,即天地之灵耳。 
祸福有因,惟人自作,天地无私,鬼神焉得而蔽之?彼昧理者,不知鬼神不可媚,而崇尚虚无,不求实济,何益之有? 
若此者,即与论天人至德,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