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七物理中丸方
属性:白术 藿香叶(各半两) 人参 葛根(各七钱半) 桔梗(七钱) 干生姜(二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者。加半夏 
干姜各半两。 
琥按上三方。乃太阴阳明温补兼消之剂。 
韩氏又有浓朴丸二方。亦用丁皮。干姜浓朴。人参。陈皮。白术。藿香之类。二方中皆增当归。细辛。其药兼入少 
阴厥阴。一方有炙甘草。一方无浓朴。亦名浓朴丸。此系传写之误。○又有橘皮汤。用橘皮。藿香。葛根。半夏。浓朴。 
生姜。与前橘皮汤。大同小异。又白术汤。用白术。半夏。当归。浓朴。干姜。丁香。生姜。皆系温中之药。兹不尽录。 
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吐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停饮。宜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略例)二苓汤方
属性:赤茯苓 木猪苓 白术 桂枝(各半两) 滑石(一两) 通草 白豆蔻(各二钱半) 丁皮(七钱半) 陈皮(半 
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小便未快。加瞿麦七钱半。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淅淅恶寒甚。 
每服加葱白三寸。 
琥按上方。乃治寒饮停积胸膈之剂。愚以滑石太寒。本系仲景五苓散加味。还宜用泽泻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灰包熨法
属性: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疼痛。此是被阳药消逐得上 
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 
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裹。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或初熨时。病患不 
受者。勿听但令亟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三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或下 
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后出余气而解。 
琥按人得温气以生。肠胃中过热则病。必待二便通。则热邪得以下泄。而病即愈。肠胃中过寒亦病。必待二便通。 
则寒邪得以下泄。而病亦愈盖水冰地坼。则江河不流。用灰包熨法者。其东风解冻之义欤。 
王海藏云。本草注桃花汤。赤石脂例。当在手阳明条下。愚以仲景有桃花汤。本治伤寒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海藏 
有桃花丸。云治久痢便紫血者。盖水色黑。黑与赤相间则紫。乃黯而不明。大肠寒极而凝泣之色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元戎)桃花丸方
属性:赤石脂(二两) 干姜(一两) 或加乌附(炮半个) 
上为细末。稀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久痢便紫血者。当归汤下。治丙。赤石脂。干姜附子。治 
庚。白石脂。附子干姜。 
琥按仲景桃花汤。虽出少阴病例。实则手阳明大肠寒极冷滑之证。故上方中加附子。其意同也。又云治丙者。丙为 
火府。乃小肠寒极而不通也。云治庚者。庚为金府。乃大肠寒极而下泄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王朝奉辩阴阳证
属性: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可温其内。发表以 
桂枝汤。温里以四逆汤。凡阴病宜与四逆理中辈。皆自愈。若夏月得阴证。亦虑四逆太热。宜与理中最佳也。又云。大 
抵发热恶寒者。是表证。属太阳也。只恶寒。是阴证也。然阴证即有发热者。盖是表热里寒。其脉必沉迟。或手足微厥。 
或下利清谷。更以别证验之可知也。又云。本是阴病。医与热药过多。却见热证者。亦斟酌以凉药解之。又云。阴证形 
静。无发狂者。惟饵温药过多。胸中热实。或大便硬。有发狂者。亦宜用承气辈下之。但不可轻用。本是阳病热证。医 
误吐下过多。遂成阴证者。却与理中四逆辈温之。 
琥按上论。实发仲景未发之义。仲景云发热恶寒云云。原论中无治法。王氏以桂枝四逆二汤主之。又云夏月得阴证。 
亦虑四逆太热。宜与理中最佳。此即仲景辩霍乱病。寒多不用水者。同一治法。又云。阴证服温热药过多。亦斟酌以凉 
药解之。或用承气下之。此即仲景太阳病例中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云云。服甘草干 
姜汤。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及证象阳旦云云。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二条论。即阴病过服温 
热药之意。其用承气本相仿也。至若阳病热证。误吐下过多。遂成阴证者。此即仲景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云云。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又下之后。复发汗云云。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 
子汤主之之类是也。后之学人。能于此等证。一一细辩。则知阴证不专用热药。亦有时用凉泻之剂。阳证不专用寒药。 
亦有时用热补之方。大率不可执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王朝奉辩厥阴例
属性:夫厥者。手足厥逆也。有阴厥。有阳厥。误投药则死。可不审乎。张翼云。冷厥者。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 
多挛卧恶寒。或引衣自覆也。其伏热在内而厥者。脉虽沉伏。按之至骨而来数也。其人或引饮。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 
眠。或发狂。或大小便不利。所见皆热证也。常器之云。凡厥当求得病之因。若初得病。便四肢逆冷。脉沉细而不数。 
或身上粟起。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谓大小便如常者。为寒厥也。若初得病。便身热头痛外。别有阳证。至二三日。 
及至四五日。方发厥。为热厥也。孙兆云。阳病热深而厥。毕竟脉紧。外证须狂语。揭衣被也。阴厥。按之脉沉迟而形 
静也。若证不明。未辩阴阳者。且与四顺丸试之。是阳厥。便见热证。若阴厥。便见寒证。可渐进理中四逆也。四顺丸。 
即理中丸。加甘草一倍是也。高保义云。寒厥。则证多静而了了。脉虽伏若实。按之迟而弱也。热厥外证多昏塞。脉虽 
伏若实。按之须挟数而有力也。 
琥按上张氏云。冷厥者。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常氏亦云。脉沉细而不数。孙氏云。阴厥脉沉迟。高氏亦云。 
脉虽伏若实。按之迟而弱。与前海藏阴证略例云。阴毒之候。六脉沉细而疾。或一息七至以来。八至以上。或不可数。 
其论又不相符。乃知阴证之脉。亦不可执也。孙氏又云。若证不明。未便阴阳者。且与四顺丸试之。愚以仲景云。厥深 
者热亦深。厥应下之。倘热厥证。反用理中丸倍甘草。恐亦不可试也。学人能于阳厥热证辩明。斯阴厥寒证自无误耳。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元戎)调胃散方
属性:治一切吐逆。伤寒四肢逆冷。粥食不下。 
硫黄 水银(各半两) 
上先碾硫黄极细。次下水银同碾。至黑色为度。每服一钱。重者二钱。温米饮调。服无时。 
琥按上方。用硫黄性热属火。有毒。上助心包。中益脾胃。下补命门。得水银同碾。结成黑砂。盖水银亦辛寒有毒 
之物。可暂用之。以开胸膈之冷热不调。寒气上逆。呕吐不下食。拯救一切危病。或时取效。倘伤寒四肢逆冷。不用理 
中四逆等汤丸。反用此纯阳纯阴大毒之剂。能不执方以夭人命邪。愚因录出。特发明之。以警后之学人。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又治伤寒将死者方
属性:川乌(生) 南星(生) 半夏(生) 天麻(生去芦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豆淋酒下。稍温服。次用一二盏投之。若牙关噤。斡灌之。但药得下。无不活者。 
琥按上言伤寒。乃中寒也。厥阴阳明之气上逆。风痰寒饮。壅于胸膈。欲死者。非此药不能开之。川乌头祛风而天 
麻辅之。半夏逐饮而南星辅之。二药相反而相为用。乃救急之方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局方)大已寒丸方
属性: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胸胁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 
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六斤炮) 高良姜(六斤炮) 桂(四斤) 荜茇(四斤,此下当有脱字) 
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此药热燥。能治脏腑虚寒。滑而下利。及泄泻肠鸣。水谷不化。若心腹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