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磨。冲和煎药内服。血脉凝泣。 
原方中当归再加一倍。共成三两。肢节疼痛。倍加桂。共成三两。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琥又按五积散。原方。共一十六味。上方减存止一十二味。大抵温胃之药居多。盖内食生冷。外感寒邪。胃气受伤。 
故原方中白芷乃阳明经药。余亦存而不减。但白芍酸寒。恐非中寒所宜。故独减去不用。其余如麻黄当归人参等。于加 
药法中。因人虚实。在气在血。宜表宜补而用之。自无误也。 
庞安时曰。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 
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 
千金阴毒甘草汤方 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 
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 
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顺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则愈。若不汗。 
则不除。重作服。(庞氏方有桂枝雄黄。愚以上方。宜加肉桂半两。雄黄不必用也。) 
琥按上方。实出仲景金匮要略中。金匮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 
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主之。孙真人千金方。分为二汤。其治阳毒者。名升麻汤。即金匮方。六味中去鳖甲。反加桂心是也。又于六味中。止 
去雄黄。治阴毒。名甘草汤。即上汤方是也。愚以阴毒为阳气暴绝。不用辛热之剂。何能以回阳。若然。则是升麻汤中 
宜去椒。甘草汤中宜加桂。为妥。蕲水庞安时于二汤中。椒桂雄黄皆用之。殊出不解。 
琥又按阴毒之病。乃阴寒之毒。深入三阴。三阴之脉。皆行于腹。太阴挟咽连舌本。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厥阴循喉 
咙之后。上入颃颡。又太阴之支。别上膈。注心中。少阴之脉。出络心。注胸中。厥阴之脉。别贯膈上注肺。寒邪中于 
三阴之经。故见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等证也。阴寒之极。并于厥阴。厥阴者。阴之尽。故见呕逆。唇青。面 
黑。四肢厥冷也。又身重者。阴主静也。背强非太阳病。乃心腹痛。坚强。气不得息。故背亦不舒转也。方名甘草汤者。 
取辛甘发散之意。蜀椒甘草。味辛甘也。蜀椒能通三焦。暖脾胃。达命门。入太阴少阴二经气分。得甘草以和其辛烈之 
性。斯发中有补之义。当归入厥阴血分。亦辛甘药也。三药得鳖甲引用。能入至阴之分。内搜阴毒而出。若无升麻之辛 
甘微苦。不能引邪升至肌肉之分。由乎阳。得汗而散也。 
或问阴证不得有汗。上汤温覆取汗出者。何也。余答云。阴证寒邪入脏。脏中阳气既微。恐误发其汗。则几微之阳 
气。由汗而脱。故禁发汗也。阴毒证五日以前。寒邪在经。其人真阳之气。未至大虚。诊其脉。沉细中滞紧数。故可发 
汗。况仲景法。少阴病反发热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汤皆微发汗之 
药。大抵阴证禁汗是其常。发汗是其变。合常与变而能通之。斯可以言医矣。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始得阴毒候
属性:阴证略例曰。阴毒本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 
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不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 
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二三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若服凉药。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 
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发汗无妨。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 
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 
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玉女散。还阳散。退 
阴散之类。随证用之。沉困之候。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功矣。 
但于脐中灼艾半枣大。三二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则以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渐减热药而和治之。 
琥按上论云。头痛眼睛疼。此阳明经有风寒也。且内食生冷物。亦伤阳明之府。阳明之气上逆。故发头痛眼睛疼。 
但其疼不甚。乃内伤重而外感轻也。若治外感。则误甚矣。至其云或多烦渴躁渴。必不能消水。喜饮热汤以自救。或喉 
不利。必口中无热臭之气。或腹痛转甚。心下胀满结硬。必喜手按。及欲得热物以熨之。或时狂言。必声不甚扬。方为 
内伤生冷。外中寒邪。不作郁热。全是阴寒之证。始宜服还阳退阴之药。及灼艾法。可无疑也。○正元退阴五胜等散。 
方附后。又玉女散。还阳散。皆不可考。金液丹。出和剂局方。见本草石硫黄下。来复丹。亦出和剂局方。今从元戎中 
采附于后。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略例)正元散方
属性:治伤寒始觉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三服。汗出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 
退阴散半钱同煎或寒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麻黄 陈皮 大黄 甘草 干姜 肉桂 白芍药 附子 半夏 吴茱萸(各等分皆用制) 
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热呷出汗。以被盖覆。 
汗出愈阴毒。不可用麻黄出汗。 
琥按上论伤寒始觉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有似太阳阳明二经。在表之证。又治寒冷伤食。头昏气满。心腹诸 
疾。是伤寒挟食矣。及用药又温里发表。二者兼施。服之稍误。岂不杀人。纵使内外皆阴。为寒实之证。何不用浓朴枳 
实。而反投大黄。一何悖邪。此等方。不宜采入。今姑存之。以俟识者较正。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退阴散方
属性: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小小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盐一捻。阴毒证。咳逆。煎 
一服。细细热呷之便止。 
川乌头 干姜(各等分) 
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琥按仲景云阴毒。未尝头痛。此独言头痛者。或者内食生冷。外伤风寒。为阳明头痛。宜加白芷倘系厥阴头痛。宜 
加吴茱萸。腰重者。风寒伤肾。肾家无火也。宜加肉桂附子。上论云。入正元散同煎。用药错杂。内无专味。殊悖于理。 
其入盐一捻者。恐川乌等热药僭上。用之使润下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五胜散方
属性: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息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气慢阴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两) 干姜(三两半) 白术(一两半) 
上五味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煎至七分。通口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若治阴毒。入艾叶同煎。脉浮 
而紧者。阳证也。沉而紧者。阴证也。 
琥按上论。头痛壮热。骨节疼痛。全是阳证。又且不思饮食。缘何用干姜白术。又如五味子。亦收敛不可用也。若 
伤寒夹冷。气慢阴毒。则石膏又大相背谬。此等方皆宜删之。恐误后之学人。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局方)来复丹方
属性: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夺天地中和之气乃水火既济之方。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善治营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 
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女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