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经云。肝气虚则恐。盖肝藏之神魂不足。故意恐惧也。木主春生之气。厥阴受邪。 
故生气不足。木郁不达。故腹中悒悒也。宜刺足厥阴之太冲。在足趾本节后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一呼。朱圣公曰。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气虚则恐惧矣。)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肺 
者心之盖。故令人心寒热。心气虚则善惊。如有所见。经云。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物。宜刺手 
太阴之列缺。手阳明之合谷。列缺在手腕后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刺入三分。留六呼。 
卢之颐曰。邪不干脏。列脏证者。非真脏之藏。乃脏募之气化证也。莫仲超曰。邪入于五脏六腑募原之间。不干脏腑 
之气。则为间日之疟。干脏腑之气。则为五脏六腑之疟。涉于三阴三阳。则为六经之疟。故曰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心为火脏。心气热。故烦甚而欲得清水以自救。热极生 
寒。故反寒多。寒久则真火气衰。故不甚热也。宜刺手少阴之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者中。刺三分。留七呼。)肝疟者。 
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苍乃东方之青色。肝主色。故令人色苍苍然。胆病者善太息。胆附 
于肝。故肝病必及于胆。肝胆主春生之气。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生阳不升。故其状若死。刺足厥阴中封见血。在内 
踝前一寸半陷者中。仰足取之。伸足得之。刺入四分。留七呼。)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 
足太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令人寒。腹乃脾土之郛郭。故腹中痛。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 
行极而上也。宜刺足太阴之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三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 
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同旬。足少阴寒水主气。故令人洒洒然。腰乃肾之府。故腰脊痛而 
欲其宛转也。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 目摇动而不明。骨之精为瞳子。故目 然也。肾主生气之原。手足为诸 
阳之本。邪病则有伤生气。故手足寒也。宜取足太阳之委中。足少阴之大钟太溪。委中在 约横纹中央有动脉。大钟在 
内踝后街中。刺入二分。留七呼。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胃疟者。令人且病也。 
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胃主受纳水谷。故胃疟者。令人病饥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 
能主化。故支满腹大。横脉、脾胃之横络脉也。)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此言疟之寒热。乃病在阴阳之气分。当取于阳明太阴焉。夫三 
阳主表。三阴主里。疟发身方热。是邪将出于表阳。阳明者。两阳合明。间于二阳之间。主行气于周身。阳盛之气也。 
故当取阳明之冲阳。摇针以开其穴。泻出其血。则阳热去而立寒矣。)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夫身半 
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手太阴阳明主天。足太阴阳明主地。故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 
阴阳明皆主之。又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疟方欲寒。是邪将入于里阴。故当刺手足阳明太阴。使天地 
阴阳之气。上下外内和平。而无偏阴之患矣。)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旁 
去声。此言疟病在经络者。当取其背俞焉。盖经脉内合五脏五行之气。五脏之俞在背。故当取背俞以泻之。脉满大急者。 
邪盛于经脉中也。 、胁也。旁、倚也。 俞者。五脏俞之旁。近于 胁。乃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谓当 
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者深而留之。瘦者浅而疾之。各适其当。以出其血焉。)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此言 
经脉之气虚陷者。宜灸足少阴也。盖经脉之气。发原于少阴肾脏。脉小者。脉气虚也。经云诸急为寒。小实急者。脉气 
虚寒而邪气实也。艾名冰台。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 
实邪。此论攻邪。又当审其正气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俞俱音输各篇皆同。此复 
申明背俞。与 俞之经气相通也。曰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者。言背俞旁之五 俞。与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离脊骨 
两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脏之俞也。 俞者。去脊骨两旁各三寸。近于 胁。乃五脏神气之所舍。故曰魄户者。谓肺藏 
魄也。曰神堂者。谓心藏神也。曰魂门者。谓肝藏魂也。曰意舍者。谓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谓肾藏志也。此 俞与背 
俞之气相通。故当各取之。适其肥瘦。以行其针而至于出血也。此盖言邪盛于血脉者。取五 俞。甚而及于五脏者。兼 
取背俞。是以上节之灸胫。此下之用药。亦少有别焉。莫子晋曰。血者神气也。故病在经脉而邪伤血者。宜取脏神所 
舍之俞。然经脉内合五脏。故又当兼取其背俞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便平声。此承上文而言。五脏 
之经气虚者。便于用药。而不宜用针也。脉缓大虚。血气两虚也。灵枢经云。少气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 
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上节论经脉生始 
之原。本于足少阴肾。此言经俞血气。又五脏五行之所生。然有邪有正。有实有虚。而灸刺用药。各有所宜也。)凡治 
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此论治疟母先后其时。先发如食顷者。谓疟未发前如一饭之顷。正气未乱。 
因而调之。所谓无刺 之热。浑浑之脉也。若待其已发。邪方盛时而取之。则失其时矣。)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 
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 
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当刺十指之井穴出血。血去其病立已。盖所出为井。乃经气始相交会之处。故刺之可 
泄气分之邪。身有赤如小豆者。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淡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当先取而去之。此言邪在经脉之血。 
与淡渗皮肤之血。所见脉证不同。而取刺亦各有别。)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此言 
邪在脏腑经脉者。更有刺之之法也。十二疟者。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其发各不同者。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 
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故当时察其病形。或腰痛头重。或心寒善惊。以知其何脉之病。盖经脉 
乃胃腑之所生。五脏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先其发 
时如食顷者。先于未发之前而刺之也。刺之者。以足太阳之疟取 中。阳明之疟取足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心疟刺手 
少阴也。一刺则病衰。二刺则知。三刺则病已。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杨元如曰。邪在气分者。宜后其时以刺 
之。盖气为阳。其性锐。故当避其来锐。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时以取之。盖血为阴。其性柔。故当迎而夺之。)不已。 
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舌下两脉。任脉之廉泉穴也。 
中、王氏谓委中也。盛经者。谓血气盛于此也。项以下挟脊者。 俞背俞也。盖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为经络之海。而 
脏腑之经俞。皆属于太阳。故刺本经不愈。而复取任脉。及足太阳之 中背俞。其病立已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 
所先发者。先刺之。(此言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 
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必先问其所先发者。先刺之。倪冲之曰。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 
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 
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