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外气拂郁为上实, 
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 
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一日一夜, 
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发汗攻阳,则 
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赵本注∶“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曰∶脱阳者,见 
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诸阳之本, 
阳虚则不与阴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赵本无“中”字)懊 如饥;发 
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赵本作“伸屈”)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 
则发咳唾。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若反下之,邪 
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 
而成 ;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卷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属性: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赵本作“似”) 然,一时间许,亦(赵本医统本并作“益”)佳。不 
可令如水流漓。(赵本作“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赵本有“者”字)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赵本有“也”字) 
汗多则亡阳。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赵本作“耳”)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 
故?脉浮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 
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行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卷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属性: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赵本有“柴胡桂枝汤方” 
详见卷十)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 
和其荣卫,通行津液,津液生,则胃润,谵语自止。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卷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属性: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卷八
辨可吐第十九
属性: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按∶赵本此处有∶“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 
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注∶“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一条。 
病胸上诸实,(赵本注∶“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 
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邪在下, 
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 
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 
按∶赵本此处有∶“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一条。 
宿食,在上脘(赵本作“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赵本作“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 
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乍紧则实未深, 
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卷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 
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肺主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也。虽有身热, 
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热。肝为 
脏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也;心为脏中之阳,病则身上浮 
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脏阴阳寒热, 
明可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痞之证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已不和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 
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赵本作“齐”)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亦深,亡 
脉厥者,则阳气深陷,客于下焦,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阳气未竭,而 
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 
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