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赵本有“小柴胡汤方”详见卷三)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若已经吐下,脉 
沉紧者,邪陷入腑为里实;尚未经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腑,外 
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若柴 
胡证不罢者,则不为逆;柴胡证罢者,坏病也,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大,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睡,少阴病 
但欲眠睡,目合则无汗,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知三阳合病,胆有热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 
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故曰阳 
去入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属性: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 
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 
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 
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医统本作“王”)故云(医统本作“为”)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者,脾家实, 
腐秽去也。下利烦躁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赵本作“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赵本有“ 
桂枝加芍药汤方”详见卷十)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大黄汤方”详见卷十)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赵本注∶“下 
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药攻满痛者,宜 
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卷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属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 
阳,故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 
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 
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 
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色白,明 
非里热,不可不察。 
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伤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是属少阴。《 
内经》曰∶邪客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少阴寒甚,是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阴汗者,津液内竭,加火气烦之,故谵语、小便难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脉细沉数,为 
病在里,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表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虚,复不可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若阴 
寒胜正,阳虚而泄者,则手足厥,而脉紧不去;今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知阳气复,寒气去, 
故为欲解。下利烦躁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下利,必自止。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胜也;利自止,手足温者,里和阳气得复,故为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蜷,阴寒甚也;时时自烦,欲去衣被,为阳气得复,故云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阳中有阴,阴 
中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赵本注∶“一作足”)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反发热,不死。脉 
不至者,吐利,暴虚也,灸少阴七壮,以通其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 
膀胱,太阳也。少阴太阳为表里。少阴病至八九日,寒邪变热,复传太阳。太阳为诸阳主气,热在太阳, 
故一身手足尽热;太阳经多血少气,为热所乘,则血散下行,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赵本有“者”字) 
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诸 
厥者,皆属于下,但厥为下厥,血亡于上为上竭,伤气损血,邪甚正虚,故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此内外寒极,纯阴无阳,故云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气欲绝,是知死矣。 
少阴病,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