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 
下好者,脾端正,唇偏倾者,脾偏倾也。) 
人以胃气为本者,以其滋养万物。食入于胃,受土之气也。以脾为本者,以其磨化万物, 
布五味,以养五脏,荣养百骸,润泽四肢。故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胃虚冷,则宿食不行,大法 
温胃补脾为主。若惊惕热甚而不食者,是心脾为子母,当用泻心之剂。若因心虚而脾气亦衰,故恍 
惚不食者,当以补心之剂,兼与扶脾,所谓火能生土,母能令子实也。若面白无光,瘦弱腹痛,口 
中气冷,不思食而吐水者,是胃气虚冷,法当暖胃扶脾。故胃虚则有呕吐不食之症,胃实则多痞 
满内热之虞。且旦则阳气方长,谷气易消,故能食。暮则阴气方迸,谷不能化,故宜少食。若临晚 
而倍能食者,是阴虚而邪火杀谷也。然调脾胃者,其人昌;伤脾胃者,其人亡。脾具坤静之德, 
而有干健之运,化生精气,清气上升,糟粕下降,浊者为卫,清者为荣,阴阳得此,谓之橐 
龠,使一弱焉,则健运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职,厥病之由,靡不始此。婴儿不知饥饱,保育 
之功,在于父母。奈情深姑惜,不知宿食未消,新食又进,药之恐儿苦口,节之恐儿饿肚,以致 
脾胃愈伤,百病踵作矣。 
积滞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 
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 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 
故必消而导之,轻则用和解之常剂,重必假峻下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 
不复,如勘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若积因于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 
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削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经》曰∶无致 
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此之谓也。东垣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 
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胃后病。然脾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 
经之邪不一而出,故百病皆从脾胃生也。处方者,可不以此为重乎。 
夫天包地外,地处天中,以生为长,以收为藏,玄穹不有其功,而功归后土,故土 
膏一动,百昌莫不蕃茂,土气一收,万物莫不归根,是以膏沐之沃土,可以发育,灰沙之燥土, 
全无生气也。故万物悉从土出,名为万物之母,其在人身则脾胃主之,气血精神,津液筋胃,脏腑 
百骸,莫不禀气于胃也。故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然 
脾者,坤土也。主乎静而属阴。胃者,干土也。主乎动而属阳。然脾具坤柔之德,而有干运之 
功,脾喜燥而恶湿,胃本湿而恶燥。《灵枢》曰∶胃欲寒饮恶热,肠欲热饮恶寒。《内经》 
曰∶脾胃者,仓禀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皆入于胃,脾与胃以膜 
相连,为胃行其津液,是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精于脉,输精于脾。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为人后天元气之本,而饮食 
为人化源生发之机,故曰纳谷为室,安谷者昌。若胃虚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不能 
运化,故有积滞。所以然者,皆由气虚也。是以东垣创立《脾胃论》,而定补中益气汤, 
以开万世补后天元气之祖,所以真气,名元气者,正生身之精也。惟胃气足以滋之,故 
胃之一腑若病,则十二经之元气皆为不足,津液皆为不行,四肢百骸,皆失营运,九窍 
不通,而百病生矣。故治百病者,未有不以健脾胃为最重也。谓之健者,因脾虚不能运 
动,故助其脾之力,以使健运也。然进健脾扶胃,而终不能饮食者,不知更有补母之法 
焉。盖补土者,莫先于补火,如人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君火,归 
脾汤正补心火以生胃土也。如人能食而不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阴相火,八 
味丸正补相火,以生脾土也。岂知补火之神功,更兼滋水之妙用,盖脾胃能化万物,实 
由于水火二气之中,五行相克为用,相克即所以相成,水不得土籍,何处以发生?土不 
得水,燥槁何能生物?故土以成水柔润之德,水以成土化育之功,水土相资,故脾为 
太阴湿土,全赖以水为用,故曰∶补脾不若补肾者,既补肾中之火,尤补肾中之水,补 
火者生土也,补水者滋土也。太阴湿土,全仗以湿为用,苟不知此,而徒以辛香燥热, 
以为助脾开胃,适足致为燥裂,无用之土矣。犹天之不雨,地土不能湿润,则水土不 
和,而生化之令不行。且造化生物,惟有阳和一气,即如鸭卵,以火暖而雏,蚕子以人 
怀而出,阳春一转,草木甲拆,触类旁通,化育之理昭然矣。 
肥人体倦,脾胃不和,食不饱闷,此胃有湿痰,郁滞中焦,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痞塞填病,二便阴塞,宜用四君,则陈半升柴,则脾胃自强,情升浊降,郁化滞 
行,津液四布。湿流燥润,二便如常,精神饮食俱健矣。 
胃中元气盛,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 
不能食而瘦。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宜甘温以除之。形体 
劳后则脾病,脾辰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宜调补以健之。平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 
而阳气升浮,散满皮肤,充塞头顶,则九窍返利也。病患饮食入胃,先行阴道而阴气降 
沉,遽觉至脐下,辄欲小便,当脐有动气,按之若痛,故九窍不利也。《经》曰∶阴精 
上奉其人寿。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谓脾 
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安谷则昌,绝谷则 
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将何以立?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然 
人之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损也。 
下气属心虚,《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者是也。河间云∶肠胃 
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嚏而下气也。如颠痫痨瘵,若气下泄不 
止者,必死。此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 
此气者,乃肠胃生养之气也。 
有胃病之后,而胃脉和平,其心肾肝肺之脉,反不能安其常者,此因中央气弱,不 
能四迄,如母病而四子失乳,故现饥馁之象耳。更有食后迷闷倦怠,转欲小便者,即是 
元气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倍加蜜酒炒升麻。然安佚之人多犯之,盖气无神运,则下降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呕吐哕合参
属性: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河间谓呕乃火气上者,此特一端耳。胃中有热,膈 
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白 
术、煨姜之类。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气滞心肺 
之分,乃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注船大吐,渴饮水者,童 
便饮之最妙。呕吐症忌用利药者,此言其常也。然大小肠膀胱热结而不通,上作呕吐隔 
食,若不用利药开通发泄,则呕吐何由而止。总上焦实热者,宜清利之;中有停滞 
者,宜消导之;更有虚极头晕作吐者,宜补 
之;有下焦虚寒,而水谷不受者,尤宜温补不可少误。 
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属太阳,多血少气,故 
有物无声,血病也。哕属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独东垣以呕、吐、哕 
俱属脾胃虚弱,或寒气所客,或饮食所伤,致上逆而不得下也。洁古老人又从三焦以分 
气、积、寒之三因。邪在上脘之阳,则气停水积,饮之清浊混乱、为痰、为饮、为涎、 
为唾,变而成呕。邪在上脘之阴,则血滞而谷不消,食之清浊不分,为噎、为寒、为 
痞、为满、为痛、为胀,变而成吐。邪在中脘之气交,尽有二脘之病,当从三焦分气、 
积、寒之三因。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 
气,主熟腐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 
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而洪,其证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