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用珍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珍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也,龙齿、虎睛今人
例以为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盖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
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
守,凡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达之而已。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生枣汤
属性:治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为末,茶姜汁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熟枣汤
属性:治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远志汤
属性: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远志(去心) 黄 当归 麦冬 石斛 酸枣仁(炒,各一钱二分) 人参 茯神
(各七分) 甘草(五分)水煎。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归脾汤
属性: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
身痛盗汗,月经不调。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龙眼肉(去核) 酸枣仁(炒,各二钱) 远志去骨
归身(各一钱) 木香(生用) 甘草(炙,各五分) 黄 (炙,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统血,思虑太过则两脏受伤,而血不归经,心血不足则健
忘、怔忡,惊悸不寐,脾血不足则嗜队少食,体倦肢痛,不能统血遂致妄行,甚则气
郁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则带下而月经不调,兹取参、苓、 、术、炙草,甘温可以补
脾,龙眼、枣仁、归身、远志,濡润可以养心,佐以木香者,盖思虑所伤三焦气阻,藉
其宣畅调气舒脾,则气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实脾,而血之散于外者,悉归中州而听太
阴所摄矣,故命之曰归脾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孔子大圣枕中汤
属性:常服令人聪明。
龟甲 龙骨 远志 菖蒲(等分) 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
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也。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
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菖蒲辛散肝而
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龟能补肾,龙能镇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
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状元丸
属性:教子第一方。
菖蒲(去毛) 远志(甘草水煮去心,各一两) 白茯神 巴戟天(水煮去心,各五
钱) 人参 地骨皮(各三钱) 为末,用白茯苓二两,糯米二两,共为粉,用石菖蒲三
钱,煎浓汤去渣,打糊为丸,每食后午时临睡,各服三五十丸。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二丹丸
属性:安神定志,和血治健忘。
熟地 天冬 丹参(各一两五钱) 茯苓 甘草(各一两) 远志 人参(各五钱) 麦冬(二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
疟疾大小总论合参
属性:疟者,《内经》谓 疟;《灵枢》名岁露。有寒疟、温疟、瘅疟,种种不同。《经》
曰∶ 疟皆生于风,不过言其一端耳。然风寒暑湿,邪自外来,饮食居处,邪由内作,
始发也,毫毛伸欠,身体拘急,寒栗鼓颔,寒去未几,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
冷,《经》所谓阴阳相移也。有因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舍于荣气之中,因得
秋气,汗出遇风,暑热既伏于荣,风寒又居于卫,遂闭其汗,而不得出。然荣专在内,
无自而发,卫行于外,二邪随之以出入焉。卫气昼行于阳,邪气得而外出,此疟之所以
发也。夜行于阴,邪气得而内入,此疟之所以蓄也。凡阴阳不可相离,惟有病者,阳气
上行,阴气下行,行极则返,则阴阳遇而相争,故《经》曰∶阴阳上下交争此也。疟
之始发,阳并于阴,阴实则三阳虚,阳虚则外寒,阴实则内寒,故寒栗鼓颔,中外皆
寒,阳火不能温骨寒而痛,由是阴气逆极,同并于阳,是以外之阳气实,而内之阴气
虚,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中外皆热,故发喘而渴,急欲饮冷,冰水不能寒。然有
间日而发者,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与卫气其道远,其行迟,卫气每日独发于
外,阴邪附着于内,独发者其行速,内着者其发难,是以间日一发耳。自始作之后,日
晏一日,而至后日早一日者,邪初客于风府,自项脊循膂下行,日下一节,风府者,
在于项上,项骨有三椎,下至尾 骨,共计二十四节,凡卫一日一夜,行五十度已毕,
次日则复出于足太阳经之睛明穴,上至于顶,转行后项,大会于风府,疟之始发也。
邪在风府,卫至风府,邪随卫出而病作,其后也。邪自风府日下一节,与风府相远,不
得与卫气同作,卫气行至邪舍,邪始得随卫气而发焉。是以日晏一日也。至二十五日,
邪已下至尾 骨而行毕,则入脊内,注于伏膂之脉,从肾上贯肝膈,上行缺盆之中,其
气日高,能随卫气而出,故较之于前而日早耳。有间数日而发,或渴或不渴者,是邪气
深客于内,不得随卫气以出,故至间数日而发耳。其有渴或不渴者,阴并于阳,则阳胜
而热甚故渴,阳并于阴,则阴胜而热不甚,故不渴也。有每日根据期而至,忽乃错乱无
定,或早或晏者,是正气稍复,邪无容地,而疟将好也。然《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曰∶此应四时者也。冬日为疟者,冬气严冽,阳气伏藏,不与寒争,故寒必不
甚。秋时病疟者,清气已凉,阳气下降,热藏肌肤,热极则寒,故其寒也,必甚。春日
病疟者,春气温和,阳气外泄,腠里开发、故必恶风。夏日病疟者,暑热熏蒸,律液外
泄,故必多汗。有先寒后热者,因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气属阴,风气属阳,先感
阴气而后感阳,故先寒后热,以寒为病机,故《经》名寒疟,先热后寒者,因先伤于
风,后感于寒,先感阳而后感阴,故先热后寒,以风为病机,故名温疟。但热而不寒
者,是阳气盛而独发,故但热不寒也。此表
里俱热,令人消烁肌肉,故《经》谓阐疟。痰疟者,因乘凉饮冷,饥饱失时,当风卧
湿,脾胃不和,化而为痰,存积中脘,遇感乃发,故又名湿疟。牝疟者,寒多热微,
或竟寒不热,瘴疟者,乍寒乍热乍有乍无,疫疟者,一岁之间,长幼均似,鬼疟者,
梦寐不详,多生恐怖,本因脾虚感袭,实非鬼疫致邪,然世以符咒压之而愈者,盖
疟因脾虚,而脾主信,符咒之佩身,则心有所恃,脾有所信,中气一壮,外邪自解。
劳疟者,经年不瘥,前后复发,结成 癖,一名疟母,此因治之失宜,营卫亏损,邪伏肝经,
胁下有块,此症当以补虚为要,若徒以攻块为事,多致不救。虚疟者,正气虚极,邪乘
虚袭,必先参术托住正气,毋使下陷也。然经虽有五脏疟,及胆胃膀胱疟之分,总在半
表半里,属少阳一经,而脾胃为之主,气虚者多发于昼,血虚者多发于夜,气血俱虚
者,昼夜并作也。治疟大法,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而带补,有汗者要无汗,扶正
为主而带散,若过汗之,则大耗津液,变生别病,故必察其邪之浅深,证之阴阳,令其
自阴而阳,自脏而腑,由晏而早,散而越之,邪去则安,更有老疟并夜发者,是邪客
阴分,当用血分药内加升提,引出阳分,方与散截为宜,凡在阳分者易治,阴分者难
疗,有恶饮食干,必自饮食而得,可与消导为妙,若胃伤恶食,脉虚无力者,又以温补
为功,总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经》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盖以邪气正盛,治而泻之,则必毁伤真气,不若因邪气已衰,而补其经气,则邪气自
退,故必大昌,丹溪所言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二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日
者,受病一月,亦不过言受病之深浅耳,邪受浅者,病在三阳,邪随卫气出入,而一日
一作,深者病在三阴,不能随卫气并出,或间日,或三四日而一作,作愈迟者,病愈深
也。得之于暑月者十有七八,盖因时当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