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鼻中衄血(阳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咽者。必衄。衄家不可发汗。宜小干地黄汤。)
手背冷汗(宋迪云。额上手背有冷汗者。除毒也。)
下利脓血(仲景云。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吐逆不止(吐有冷热二证。有胃热吐者。有胃冷吐者。)
面垢背寒(中 。则面垢背寒。)
腹胀满闷(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五物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
朴汤。又云。不转失气而下之。必腹满。)
咳嗽涎盛(或上焦有热。或水停心下皆嗽。)
头疼恶心(头疼恶心。身不疼痛者。食积也。身疼痛者。伤寒也。)
干噫食臭(胃中不利。心下痞硬。干
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无水者食积也。)
身痒如虫行(阳明病。当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为其久虚故也。)
鼻鸣干呕(太阳中风证。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鼻鸣干呕者。葛根汤主之。)
洒淅憎寒(仲景云。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腰脊疼痛(仲景云。一二日太阳受病。则头项痛。腰脊强。)
腹胁时痛(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者。小柴胡证。又腹中痛。小建中汤。
胁下痛。十枣汤。)
浑身壮热(仲景云。阳明受病。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又太阳中风与伤寒皆发热。)
以上七十二证。或必死。或可治。浅深虽不同。要之对证用药。斯过半矣。
卷上
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
属性:仲景桂枝汤加减法。凡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用赤芍药。孙尚方皆用白芍药。圣惠乃太宗朝命
王怀德等编集。孙兆为累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白补泻。极有利害。常见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证云。
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盖风伤卫而邪乘之。则卫强。荣虽不受邪终
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荣弱。仲景以桂枝发其邪。以芍药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药也。荣既弱而不受病。乃以
赤芍药泻之。决非仲景意。至于小建中。为尺迟血弱而设也。举此皆用白芍药。而仲景亦止称芍药。可以
类推矣。
卷上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属性:仲景论中。百一十三方。为圆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是已。理中、陷胸、抵当。
皆大弹圆。煮化而服之。与汤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证。乌梅治湿 证。皆欲必达下部。故用小圆。
其它皆欲入经络。逐邪毒。破坚癖。导瘀血燥屎之类。须凭汤剂以涤除也。余见俗医用小圆药巴豆
以下邪毒。而杀人者。不可胜数。盖巴豆止导食积。而不能去热毒。既下之后。藏气虚。而邪毒宛
然犹在。更再以大黄朴硝下之。鲜不致毙。大抵下药。欲其必中。必当一服而止也。故不可不慎欤。
卷上
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三证
属性: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
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病之妙处。故今之医者不敢用仲景方。无足怪也。
且脉浮而缓者。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者。
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浮
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者。审于证候。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
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荣。荣、血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干阳气。
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自汗而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其邪。用芍药以助其血。盖中风则病在
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桂枝证云。令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大发其汗。大发其汗。则反动荣血。邪乘
虚而居其中。故不除也。寒伤荣。则寒邪干阴血。而荣行脉中者也。寒邪居脉中。则非特荣受病也。邪自内
作。则并与卫气犯之。久则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烦冤。仲景以麻黄大发其汗。又以桂枝辛甘。而其发
散。欲捐其内外之邪。荣卫之病故尔。大抵二药皆发汗。而桂枝则发其卫之邪。麻黄并与荣卫而治之。固
有浅深也。何以验之。仲景桂枝第十九证云。病尝自汗出者。以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
荣气谐和故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第四十七证云。发热汗出者。此
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荣和而卫不和也。又第一卷云。寸口脉浮
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知伤寒浮紧者。荣卫俱
病也。麻黄汤中。并桂枝而用。此仲景之意欤。至于青龙。虽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然仲景云。汗出恶
风者。服之则筋惕肉 。故青龙一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然后可行。王实止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代之。
盖慎之者也。
卷上
论两感伤寒
属性:仲景论两感伤寒云。凡伤于寒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云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
攻里。本自不同。既云必死。又云治有先后。何也。大抵此病表里双传。脏腑俱受。得此者十不全一。故云必
死。然仲景岂以己见而重诬后人哉。故有发表攻里之说。以勉后世。恐万世之下。一遇大圣而得之者。不
欲绝望于后人也。则仲景仁心可知矣。
卷上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属性: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诚哉是
言也。盖病患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宜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
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素问称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
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能音耐)。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黄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盖阳胜而汗不出者。伤寒也。阴胜身寒而汗出者。中风也。二者须知七损八益而已。盖女子二七天癸至。至七七
止。男子二八精气溢。至八八而止。妇人月事以时下。故七欲损。男子精欲满而不竭。故八欲溢。如此则男
子女人身常无病也。自身无病。真气完固。虽有寒邪。易于用药。故曰二者可调。是知伤寒以真气为主。
卷上
论治伤寒须根据次第
属性:仲景论中。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临时得安。损亏五脏。
以促寿期。何足尚也。昔范云为梁武帝属官。得时疫热疾。召徐文伯诊视。是时武帝有九锡之命。期在旦
夕。云欲预盛礼。谓文伯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外不复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 地。布桃柏叶。布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 之。翌日遂愈。云甚喜。
文伯曰。不足喜。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愈者耶。今病家不耐病。
才病三四日。昼夜督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致毙。故予感此。而以为龟鉴也。
卷上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
属性:仲景云。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注云缓者四肢不收。迟者身体俱重。沉者腰中
直。腹内急痛。若然则三者皆病脉也。安得谓之和。注者乃以脉诀中沉缓迟论之。不知仲景伤寒脉。与杂
病脉异。何以言之。上文云卫荣盛为高、章、纲。卫荣弱为 、卑、损。至此三脉谓之和。则不盛不弱。乃平和脉。
盖伤寒之脉。高、章、纲者阳证类。 、卑、损者阴证类。即是而言。则缓、迟、沉者阴阳向安之脉也。
不特此尔。下文二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非安平而何。
卷下
论表里虚实
属性: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