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加犀角、大黄。喉痹乃君相二火相并所发。形如小棋。初起无发热恶寒之表症。十余日方成脓。内经云。一阴一阳
结而为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共络于喉。气盛则内结而肿
胀。胀甚则气痹痹者闭也。故治喉痹。当以散结泻火为主。初起亦宜刺少商等穴出血。治与喉蛾大同小异。方中
宜加桔梗、僵蚕、玉枢丹等散结之品。吹药如吕雪、品雪、锡类散等类。惟喉风形症。与前不同。治亦迥异。其症初起
漫肿不高。或外连颈肿。必发热恶寒。而脉浮数。痰涎壅塞。初起宜普济消毒饮、张氏六味汤、随症加减。吹药宜疏
凡化痰顺气。如皂角、薄荷、僵蚕、人中白、黄芩、黄连、硼砂、冰片之类。溃烂色紫。必加珍珠、西牛黄、琥珀之类。
以生肌败毒。如虚烂日久。色白脉虚。方药宜用温补。吹药亦勿过寒。如芩、连、西牛黄、冰片之类。咸在所忌。宜用
琥珀、珍珠、
滴乳石、人中白、朱砂之类。生肌和血。又有弄舌喉风。哑喉风。乃毒盛于内。必重用解毒。缠喉风乃风毒上盛。主以
辛凉轻散。锁喉风真者。乃绝症不治。面青瞠目。轻者以桂附八味加玉枢丹一锭。磨冲。此须开其上而温其下也。
喉症之书甚多。大略不越于此。更能深思类推。则游刃有余矣。近有时疫白喉一书。论症以足三阴为主。盖喉症
皆在手经。不关足经。古书具在。何得经脉倒置。真是无知妄作。明者自知。姑勿深辨耳。
卷上诸论
喉症吹药论
属性:喉症以吹药为外治之要。不可不深究也。盖外科每每不知药性。修合几种通治之药。若遇重症。非但不效。必至
误事。况喉症吹药。尤当随症制配。各味预研极细粉霜。庶药与症对。奏功乃捷速耳。初起肿痛。牙关不开。痰涎上
壅。宜用玉枢丹。茶汁磨以漱口。或用牙皂开关。或用桐油以鹅翎蘸之卷入喉中。涌去其痰。即关窍通而能饮食
矣。如牙关紧急。挖之不开。可用牙皂为末。吹入鼻内。则口即开。或以藜芦末吹入鼻孔。亦能吐痰开关。或用生半
夏擦两颊车皆效。如脓成肿胀。于患处点破。去其脓毒、恶血。如畏刀针。以人指甲、壁钱、瓦上焙枯为末。加冰片少
许吹入患处。亦能穿破。名代刀散。如肿痛痰壅。玉枢丹、土牛膝根、万年青根、捣汁入醋二三滴滴口最妙。硼砂、朴
硝、胆矾、牛胆、硝矾。皆能消肿化毒去腐。赤肿火盛。则黄连、黄芩。青鱼胆、青黛、西瓜霜。皆能清火解毒。风火
上壅。宜薄荷、僵蚕、冰片、青黛等凉散之品。毒盛者。宜西牛黄、雄精、人中白、为解毒之良药。溃烂新肉不生。宜
用珍珠、西黄、朱砂、琥珀之类以生肌。然必腐尽乃可用之。若腐肉不去。即用生肌等药。反致毒邪内伏。不能收功。
宜知之也。喉症应用之药品无多。知其性以随症配合。自然灵妙异常。起危症于须臾耳。
卷上诸论
推摩法论
属性:推摩法。乃先师之真传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因后世不得传授手法。以致弃置不用。几于失传。盖小
儿脏腑柔脆。受风寒暑湿之邪。即便发热。或受惊吓。肝胆气浮。热发于内。血热沸腾。医者不能见病知源。发表
清里。用药杂乱。则以小儿柔脆之脏腑。运化乳食。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药性。岂有不反增药病耶。何如推
摩法。既稳而又速效哉。近来是术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觏。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
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
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诀做法。乃先师之秘法也。若能精是术
者。广行于世。则小儿之病。庶几无夭札之虞矣。
卷上诸论
治小儿用药宜轻论
属性: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
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
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观叶氏案当自知之。
卷上诸论
方药针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论
属性:方药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营卫在六腑者。宜用汤剂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营卫者宜
和。入于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肠胃者宜下。在脏则非汤剂所能尽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
用药宜轻。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缓。肾则多虚少实。故或宜于丸。或宜于膏。内经云。
肾藏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肾虚者。宜气浊味浓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为膏为丸。同类相感。 乃克有济。如病
在经络。或疼痛流注。或拘挛弛纵。必用微针以调其外。更佐药酒以和其内。则经络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
药饵。病必不愈。如小儿惊风。二十四种。惊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儿丹毒及大人恶血留阻。须用砭法。
砭去恶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积。以及溃疡虚寒。年久不敛。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肿疡疼痛
瘕等病。俱宜薄贴。但症有阴阳。而药分寒热耳。如历节痛风筋骨疼痛。须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营卫
经络筋骨气血脏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则各有所主。先圣立法。一定不易。后世医者。不能通晓。每以方剂通
治百病。治之不愈。延为终身之疾者多矣。故为医者必当深考古法博览群书。然后能操纵在手。运用如神也。
卷上诸论
补药不宜轻服论
属性: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
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
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
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 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
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
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
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
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
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卷上诸论
德以治身药以治病论
属性:有客论曰。人生之得失。必关乎时运之顺逆。古来英雄。其运未至。饔飧尚属不继。及其至也。则为将为相。别具
一番经天纬地大手段。何其前后相去如天渊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请详之。余曰。汝曷观四时之序乎。百卉秋则凋
零。冬则枯落。春信一至。齐开竞放。至夏则又盛长矣。此即得时失时之征也。况人与天地参。尤为万物之灵。日星
河岳。其来有自。荣辱屈伸岂尽人事。有天运。有气运。有在人之五运。天运关乎时数。气运系乎国家。在人之五运。
则主人之一身。亦名经气。昼夜营运。出入应乎时刻。可定病之进退。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从午至未上。又云病
发于阳者夜半愈。发于阴者明日日中愈。又云伤寒六日。六经已周。七日当解。是药之治病也。不过随其偏而调
之。亦待经尽而始愈也。曰。然则五运之盛衰。可用药以调之。如运之失时。则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得无法。病以
药胜。运以德胜。曰。虽然。不如药之速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