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7-医方集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 
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周扬俊曰∶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 
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邪,以芍药护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 
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仲景 
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 
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 
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用桂枝发其汗, 
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 
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李东垣曰∶仲景治表虚制此汤,用桂枝为君,桂枝辛热发散,体轻助阳,芍药、甘草佐 
之;若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芍药酸寒主收补中,桂枝、甘草佐之;一治 
表虚,一治里虚。又曰∶以桂枝易肉桂;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许 
叔微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昂按∶仲景治伤寒,用麻 
黄、桂枝,而全不用羌活、防风,是古人亦有所未备也。故洁古制羌活汤、黄 汤、川芎汤, 
海藏制神术散、白术汤,皆用羌活、防风以代之。黄 汤、川芎汤附补门。神术散、白术汤 
见后。) 
本方加白术、川芎、羌活、防风、饴糖,名疏邪实表汤(节庵)∶治同(陶氏制此,以 
白术为君,以代桂枝汤。喻嘉言曰∶坐令外感内伤,混同论治矣。昂按∶节庵之君白术,亦 
仿洁古之黄 汤,海藏之白术汤而来。又按∶节庵所着《伤寒六书》尽易仲景原方,参合后 
贤治法,以代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等剂,在后人诚为便用,故世之嗜节庵者胜于仲景, 
以节庵为快捷方式,以仲景为畏途,节庵之书行,而仲景之书晦,如节庵者,可谓洁古、海藏辈 
之功臣,而在长沙实为操莽也。本集采节庵方论颇多,然不能无遗议者,以节庵之功罪,不 
妨互见于世也)。本方去芍药、生姜,名桂枝甘草汤(仲景)∶治发汗过多,叉手冒心,心下 
悸欲得按者(汗多则亡阳而耗血,故心虚悸而叉手自冒也。桂枝益气固表,甘草补中助阳。) 
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仲景)∶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汗多亡阳,无以卫外,故恶风;汗多则便自少,兼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便难;汗多 
则无液以养筋,兼有风入而增其劲,故四肢微急;与桂枝汤以和营卫,加附子以助元阳)。 
本方去芍药,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仲景∶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转侧, 
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八九日再经之时,邪多在里。而复身体痛烦者,风湿相搏也。烦,风 
也;痛,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故知风湿相搏脉浮,风也;涩,湿也,浮而涩,知寒 
湿但在经。与桂枝汤以解表风。加附子以散寒湿)。本方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名桂枝新加汤(仲景)∶治伤寒汗后身痛,脉来沉迟(沉迟,汗后血虚也,正气虚矣,外邪 
岂能出乎,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人参敛阴以益营血)。本方减甘草一半,加芍 
药一倍,名桂枝加芍药汤(仲景)∶治太阳误下腹痛,属太阴证。表证未罢而误下,表邪乘 
虚而入里,当作结胸,则仍属太阳经,今不胸满而腹满,是邪已入太阴经;然但腹满时痛, 
尚非大实之痛,故但用桂枝以安太阳,倍芍药以和太阴。本方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仲景∶ 
治表证误下,大实痛者别见表里门。本方去桂加茯苓、白术,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仲景∶ 
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发无汗,心满微痛,小便不利(表证未退,复增满痛便 
秘,邪已内陷,故去桂枝表药不用,而用芍药、甘草以除痛,生姜以散满祛寒,白术、茯苓 
以生津导水,合姜枣以和胃,安内即所以攘外也)。本方加浓朴、杏仁,名桂枝加浓朴杏仁 
汤(仲景)∶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汤以解表,杏朴以下逆气)。本方去芍药、 
生姜,加茯苓,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甘澜水煎(仲景)∶治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汗 
后脐下悸者,心虚而肾气发动也。肾积名奔豚。肾气逆,欲上凌心,故用茯苓伐肾邪,桂枝 
治奔豚,甘草、大枣助脾而平肾,益土以制水。甘澜水者,用瓢扬万遍,水性咸而重,扬之 
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也)。本方合麻黄汤,名桂麻各半汤(仲景)∶治太阳证如疟状,热 
多寒少寒多为病进,热多为病退,阳胜阴也。本方二分,合麻黄汤一分,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仲景)∶治太阳病已大汗,形如疟,日再发(再发者为轻)。本方二分,合越婢一分,名桂 
枝二越婢一汤(仲景)∶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喻 
嘉言曰∶此风多寒少之证。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后人置为阙疑,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称 
也,故以发汗为戒。然非汗,风寒终不解,故服桂枝之二以治风,越婢之一以治寒,方为合 
法。方中行曰∶此即桂枝麻黄之合剂,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耳)。本方倍芍药,加 
饴糖,名小建中汤(仲景);再加黄 ,名黄 建中汤(《金匮》,并见寒门);除饴糖,名桂 
枝加黄 汤(《金匮》昂按∶小建中以饴糖为君,除饴糖即不名建中矣。今人用建中者,绝 
不用饴糖,何欤∶治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痛身重,腰上有汗,腰下无汗,小便不利此阳 
通而阴不通,上下痞隔,故用黄 以固阳,桂枝以通阴,阴阳通、营卫和,则正汗出,小便 
利,而诸证悉退矣。)小建中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千金》)∶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 
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寒伤血分);若崩伤不止,加地黄、阿胶。本方除甘草,加黄 
三两,名桂枝五物汤(《金匮》)∶治血痹(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本方加栝蒌根,名栝蒌桂 
枝汤(《金匮》)∶治太阳证备,身强KT KT ,脉反沉迟,此为痉(庞安时曰∶栝蒌根不 
主项强KT KT ,其意以肺热,不令移于肾也,加于桂枝汤中则可,以彻热荣筋,调和营 
卫矣。KT 字无钩,音殊,羽短难飞之状)。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 
匮》)∶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生姜之辛以润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之,芍药之酸 
以收之,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 

发表之剂第二
大青龙汤
属性:(仲景) 
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成氏曰∶此中风见寒脉也。 
浮为风,风伤卫;紧为寒,寒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痛也,烦为阳为风,躁为 
阴为寒,风寒两伤,营卫俱实,故不出汗而烦躁也。仲景又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 
服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按此即少阴过汗亡阳之证,故仲景更立真武汤以 
救其误)。又治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成氏曰∶此伤寒见风脉 
也。伤寒者身痛,此风胜,故不痛;中风者身重,此兼寒,故有轻时。风寒外甚,故不吐利 
厥逆,无少阴里证也。昂按∶成注非也,此汤必脉浮紧浮数,烦躁无汗,方可服之。仲景恐 
少阴烦躁而误服此则逆,故加无少阴证一句。大法太阳烦躁宜汗,阳明烦躁宜下,阴证烦躁 
宜温)。 
麻黄(六两) 桂枝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鸡子大块) 
生姜 
此足太阳药也。成氏曰∶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今风寒两伤,欲以桂枝解肌驱风, 
而不 
桂枝 
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姜枣又能行脾之津液而和 
营卫)。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 
卫俱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风寒外盛,人身之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