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孙远征教授提倡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指出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宜养血祛风、通经活络。可用大秦艽汤加减,或服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中脏腑是中风的重症,应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分别对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化汤及参附汤等。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
第三,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孙远征教授提醒患者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一位64岁的老年妇女,去年4月突然出现右侧半身不遂,经CT证实为脑梗塞,第二天被家人抬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院时,患者发病已超过24小时,右侧偏瘫,肌力0级。孙教授立即给予针刺治疗,头针捻转5分钟后,患者的肌力达到了3级,上下肢均可抬离床面,即刻效应非常明显。此后,每日针灸2次,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4天后患者可在床边活动,7天后可在室内独立行走,20天后完全康复。
孙远征教授还指出: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孙远征教授通过主持“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以及“针刺治疗
皮层下白质脑病的研究”等课题项目,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科学辨证法与中医学的发展 其他 
中医常识 
1.中医学发展的方向问题:(1)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与思维方法:中医的学术基础,以《内经》中的理论原则和认识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神农本草经》、《内经》中的方药基本理论为代表。中医的重点是观察气化之五脏,重在功能。如机体各器官间的相乘相制、以机体病态形象为基准的归纳演绎的诊断方法。其治疗意向是以证为治,有是证用是药,即方证对照的辨证论治原则。(2)创立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相结合的新诊疗学:诊病当识别疾病的本质,依循阴阳互动法则、因果法则和主次法则,研究病源(病所)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机体全身症状反应,全面运用宏观和微观的认识方法。
2.中药学发展的途径问题:(1)剂型改进问题。(2)关于中药的研究:研究中药的药理,先逐个研究单味药,这是必经的过程,但中药处方是复方,研究复方在人体的作用才是高层次的真正的中医药理学。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必然引动中医学发展的飞跃。(3)给药途径问题:中医药物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体腔注射等应按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地发展起来。
3.中医与西医的学术关系问题:(1)关于中西医病证参照:辨证论治的具体实施是方证对照,与西医以病源、病位为主要依据的病名相参照,有相通的,但不相通的甚多。一个是横向联系的概括,一个是纵向联系的概括,一个是讲表象,一个是讲里象,不合对照,却可配合。(2)中医走向国际的语言表达问题:一本经典医书便是一本文学著作,应由精通外语的专家翻译,以保持其高度的艺术性,并且清楚明白。现代中医学在继续发展横向文化、又努力开创纵向微观文化时,应该大胆地直接纳新,直接引用新的科学成就,不做妨碍发展的文字规定。
4。功能论与物质论的哲学争拗:(1)东方与西方的医学特点:西方医学的特点是物质论,东方医学的特点是功能论。中医学的学术重点,在于观察和推理机体与环境、功能与器官、器官与器官相生相克的变化,研究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器官因发病而产生的功能紊乱与机体失衡。(2)以阴阳学说衡量实践:临床上探求本质,首先要通过表象。例如黄疸一词是病的表象,而非病的本质。热毒内陷是黄疸证型的一个分类。为什么和怎样才发生热毒内陷?发病的关键在那里?必须通过表象深入探知本质。病源不同,处理方法也迥异,效果也有极大差异,不是一剂茵陈蒿汤加减便可解决的。
5.建立新的中医学体系:在当今的大好形势下,中医学当以坚强的步伐开创21世纪,立足东方,纳汇西方。能发展中医学的便是好方。中医学在现代的科学基础上,以宏观及微观的诊治优势,必然高速前进,与西医学同向并进。中医学的凝聚力在发展中而增强,一切从前由于相对的落后状态而产生的阴暗面,将随灿烂的华光而消失,使中华文化再创辉煌。坚守的是中医学,前进的更是中医学。中西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异 
其他 中医常识 
西方生物医学理论是建立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研究对象属组织解剖学视野所见之实体本体,其认识论基于牛顿机械还原论,研究方法自然侧重于线性分解剖析、重复性实验和数理统计。在这样一套科学哲理指导下产生的应用基础理论,必然形成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体内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临床医学技术。
20世纪30年代后,磺胺药及抗菌素的发明使细菌性感染得到大幅度地控制,从普外、胸外、脑外再到断肢再植、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培育以至基因重组、克隆技术……无不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不愧为20世纪造福人类的主流医学。
但是,人毕竟不仅仅是一部可拆可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至少应具备五种不同的属性:1、自然属性的人,2、社会属性的人,3、精神心理属性的人,4、证候信息属性的人,5、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单纯针对人的组织结构属性进行研究,实施防病治病之术,并不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参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定义)。
中国的医学理论,自《黄帝内经》问世,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的生命观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气一元论〃的基础之上的,中医从一开始就把人视为天、地、生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的本体是阴阳二气(阳气与阴血),继而引伸出气行经、血主络的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有机协同,构成了一套自治的整体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经络藏象学说,它独尊天人相应、心身协同,融自然、生物、社会、心理、信息、证候为一体,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协调,应用四诊合参配合内视法进行人体气血信息的综合演绎,实施辨证论治,创建了一套以中草药、针砭、按摩、导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自然疗法。应该承认正是这一中国的传统医学维系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健康繁衍,华夏大地上才有了拥有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杂系统,很难将人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解剖析,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