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解】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身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下相传。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陶道
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义】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名解】
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陶道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大椎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别名】百劳,上杼。
【穴义】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名解】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功能作用】益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哑门
【别名】瘖门,舌厌,横舌,舌黄,舌肿。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哑门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哑门。瘖门名意与哑门同,瘖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风府
【别名】舌本,鬼穴。 【穴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名解】
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散热吸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名解】
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脑户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
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
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8强间
【别名】大羽。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
【名解】
1)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强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强间。
2)大羽。大羽,较大的鸟类也,其特点是能负较大的重物而飞行,此指本穴上传的阳气中亦夹带有一定的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含有一定水湿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后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后顶
【别名】交冲。 【穴义】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名解】
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后顶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后顶。
2)交冲。交,交会也。冲,冲撞也。交冲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交会并相互冲撞。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不能全部循督脉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气血如同在穴内相互冲撞一般,故名交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少部分则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百会
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顶中央,三阳五会,天满,天蒲,三阳,五会,巅上。
【穴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