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脉波小者,冲字道藏本《灵枢》作冲。)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诸阳脉,六阳经也。
小肠之脉,太阳也。太阳与诸阳为长,故诸阳经纡屈多者,则知小肠亦纡屈也,纡屈即名为结也。
阳经在于肤不见,候其阳络,即经可知矣。平按∶多字原缺,谨根据《灵枢》、《甲乙》补。注与
诸阳,与字袁刻脱。)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脾以
合胃,故以肉 候于胃也。么,小也,莫可反。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灵枢》、《甲乙》
均作么。)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谓 颗累与身大小不相
称也。胃下逼于下管,故便溲不利。平按∶管《甲乙》作脘。下管约《甲乙》注云∶《太素》作下
脘未约。)肉 无小果累者胃急。肉 多小累者,胃结者胃上管约不利。(果音颗,谓肉 无小
颗段连累。平按∶果《灵枢》、《甲乙》作裹。小果累下《甲乙》有标紧二字。多小累《灵枢》
作多少裹累。胃结二字《灵枢》、《甲乙》重。)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者胆薄。爪坚
者胆急,爪濡者胆缓。(肝以合胆,胆以应筋,爪为筋余,故以爪候胆也。平按∶应爪《甲乙》
作应筋。爪薄、爪坚、爪濡下《灵枢》、《甲乙》有色红、色青、色赤等字。)爪无弱者胆直,
(无弱,强也。爪强,胆直也。平按∶无弱者《灵枢》、《甲乙》作直色白无约者。)爪恶色多
败者胆结。(人之爪甲色不得明净,又多好破坏者,其人胆纡屈结也。平按∶多败二字,《灵枢》
作黑多纹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
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豪毛者三焦膀胱急。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
毛者三焦膀胱结。(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
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为候也。平
按∶腠理疏《灵枢》作疏腠理。急皮二字《灵枢》、《甲乙》均作皮急,希均作稀。)黄帝曰∶
薄浓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已闻六腑美恶之形,然未知美恶生病何如。平按∶薄浓《灵枢》
作浓薄。形上《甲乙》有其字。)岐伯曰∶各视其所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其所病矣。(各视
外候,则知所生病矣。平按∶各字《灵枢》无。所外应,所字《灵枢》、《甲乙》无。)
卷第六(卷首缺)·脏腑之一
脏腑气液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得尽期而死矣,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自肺气通于鼻至
不得尽期而死矣,见《甲乙经》卷一第四。自五脏气心主噫至肾主骨,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
《宣明五气》篇。自黄帝问至实而不满,见《素问》卷三第十一《阴阳别论》。自脑髓骨脉胆至
实而不满,见《甲乙经》卷一第三。自问曰太阴阳明至下先受之,见《素问》卷八第二十九《太
阴阳明论》篇,又见《甲乙经》七卷第一上编。自问曰见真脏至帝曰善,见《素问》卷六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上编。自问曰脾病而四肢不用至末,见《素问·太
阴阳明论》,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六。又按《素问·玉机真脏论》新校
正云∶详自黄帝问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于此。
据此,则《太素》与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无从查究耳。
五脏常内阅于上,在七窍。(阅,余说反,简也。其和气上于七窍,能知臭味色谷音等五物,
各有五别也。平按∶在七窍《灵枢》作七窍也。)肺气通于鼻,鼻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脉手
太阴正别及络皆不至于鼻,而别之入于手阳明脉中,上挟鼻孔,故得肺气通于鼻也。又气有不循
经者,积于胸中,上肺循喉咙而成呼吸,故通于鼻也。鼻为肺窍,故肺气和者,则鼻得和气,故
鼻知臭香。《素问》言有五臭,经无五香。香,脾之臭也。平按∶鼻和《灵枢》作肺和。臭香《甲乙》
作香臭。)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虽非窍,手少阴别脉循经入心中,上系舌本,
故得心气通舌也。《素问》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者,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
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又手太阳心之表,脉入于耳中,故心开窍在于耳也。平按∶舌
和《灵枢》作心和。)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脉足厥阴上顽颡也,连目系,故得
通于目系。平按∶目和《灵枢》作肝和。《甲乙》辨作视。)脾气通于口,口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足太阴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得气通口也。谷有五味,舌已知之,五谷之别,口知
之也,故食麦之者,不言菽也。 平按∶口和《灵枢》作脾和。《甲乙》知作别,谷下有味字。注
麦之,之字疑衍。)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手足少阳、手足太阳及足阳明络皆入
耳中。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此三正经入于耳中。足太阳脉在耳上角,又入脑中,即亦络入
于耳。足阳明耳前上行,亦可络入耳中。手阳明络别入耳中。计正经及络手足六阳皆入耳中。经说
五络入耳中,疑足太阳络不
至于耳也。平按∶耳和《灵枢》作肾和。)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疽。(五脏
主藏精神,其脉手足六阴,络于六腑,属于五脏。六腑主贮水谷,其脉手足六阳,络于五脏,属
于六腑。七窍者,精神户牖也。故六阴受邪入脏,则五脏不和,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利也。六
阳受邪入腑,则六腑不和,六腑不和,则阳气留处处为痈疽。平按∶七窍《甲乙》作九窍。留为
痈疽《甲乙》作留结为痈,《灵枢》无疽字。注处处,下处字疑衍。)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利,阳
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故外邪循脉入腑,则腑内不调,流于阳脉,阳脉涩而不
利,阳气留停,不和于阴,故阳独盛也。平按∶不利《灵枢》、《甲乙》作不和。)阳气大盛则
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大盛,则阳气弗能营也,故曰关。(阴
气和阳,故阴气和利也。阳气盛不和于阴,则阴气涩也。阴气涩而停留,则阴气独而盛也。阴脉
别走和阳,故阳得通也。阴既独盛不和于阳,则阳气不能营阴,故阴脉关闭也。平按∶阳气大盛
《甲乙》作邪在脏三字。不利《甲乙》作不和。气留两气字《灵枢》、《甲乙》均作血。弗能营
《甲乙》作不得相营。)阳气大盛,则阴气弗得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弗得相营也,故曰关
格。(阳气独盛,不和于阴,则阴脉不能营阳,以阳拒格,故名格。平按∶自上节故曰关及本节
阳气大盛则阴气弗得营也,《甲乙》无。)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阴阳脉有关格,即以其
时与之短期,不可极乎天寿者也。)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噫,乙戒反,饱满出气也。五脏
从口中所出之气,皆是人常气之变也。《素问》肾主嚏,不同也。平按∶五脏气《素问》作五气
所病。五主字《素问》均作
为。欠下《素问》有为嚏二字。)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小肠大肠为泄,膀胱不约为
遗溺,下焦溢为水。(皆是六腑之气所变之病。《素问》胃为逆气为恐,肠为泄,膀胱不利癃遗
溺也。平按∶《素问》无六腑气三字,胆为怒在遗溺下,为哕下有为恐二字,小肠大肠作大肠小肠,
为泄下有下焦溢为水五字,膀胱下有不利为癃四字,遗溺下无下焦溢为水五字。)五并∶精气并
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是谓精气并于脏也。(精谓命
门所藏精也,五脏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脏虚而病也。五精有余,所并之脏亦实而病
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
喜。肺为金也,水子并母,故有悲怜。精并左肾,则肾实生恐。脾为土也。并于土,被克生畏。
《素问》精并于脾,消食生饥。如是相并为病,乃有无穷,斯为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