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脉悬小坚病久可治,恐误。)
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
三别,四明,五彰。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五《着至教论》。)
列星辰与日月光。(此条见同上。)
上通神农,着至教拟于二皇。(平按∶此条见同上。)
夫三阳,太为业。(平按∶此条见同上。)
下为漏病。(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肾且绝死,死日暮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子诚别而已通五脏之过。(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六《示从容论》。)
是以名曰诊经。(平按∶此条见同上。)
为万民副。(副,助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七《疏五过论》。)
病深以甚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始乐始苦。(平按∶此条见同上。)
封君败伤,及公候王。(平按∶此条见同上。)
气内为实。(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
营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更名自巧。(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征四失论》。)
愚心自功。(平按∶此条见同上。)
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
何藏最贵?(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
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已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
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
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
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根据之调摄,修身于身,以正八风之气。平按∶此条见《素问》卷
二十四第七十九《阴阳类论》。)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 上头,分为四
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
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
足少阳脉也,起目外 ,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生经营百节,流
气三部,故曰游部。平按∶此条见同上。)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肺脉浮涩,此为平也。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
脊属肾,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阴独至。(一阴,厥阴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二阴一阳病在肺。(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交,期在 水。( ,廉检反,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虚者,厥也。阳气一上于头,不下于足,足胫虚,故寒厥
至膝。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论》。)
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平按∶此条见同上。)
至阳绝阴,是为少气。(平按∶此条见同上。)
脾主为卫。(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三。)
六腑者,胃为之海,广K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平按∶此条见同上。)
当候阙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五。)
黑色见于庭。(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上者,咽喉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中者,肺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平按∶此条见同上。)
卫气留于腹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九第四。)
非灾风也。(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血气留积,髋皮充肌。(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有过之脉。(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二。)
滑则气少。(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十三。又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气少
作少气。)
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
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
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平按∶此条见《脉经》卷四第七。)
一月膏,二月脉,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动,九月躁,十月生。
(平按∶此条见日本《医心方》卷二十二。又按《太素》卷九第一《经脉正别》篇,杨
注云∶“人之受身时,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为形之先。”自三月胞以下不载。又按
《医心方》卷二十四所引《太素》有“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气,变化而生,一月而
膏,二月而脉,
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臊,十
月而生。”当系杨注,与《医心方》卷二十二所引小异。)
导引,谓熊颈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 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平按∶此条见日
本《医心方》卷二十七所引《太素》杨注。)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属性:《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三十卷,两《唐志》皆着录,北宋以还,渐多散佚,《宋志》仅
存三卷,元以来遂鲜称及之者,盖亡失久矣。光绪中叶,吾乡杨惺吾先生始从日本获唐写
卷子本影钞以归,存二十三卷。桐庐袁忠节公得其书,未加详校,即以付刊, 谬滋多,未
为善本。吾姻友萧北承孝廉,精于医,始聚群籍校正其书,殚精二十年,以成此本。余受而读
之,盖合《灵枢》、《素问》纂为一书,编次卷目,皆有不同,反复以观,然后知《内经》十
八卷之自有真,后人援他书以窜乱《素问》者固非,而据一二浅短之文,疑《灵枢》之出
于伪托者亦误也。《汉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初无《素问》之名,后汉·张仲景《伤
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是《素问》之名,实起于汉晋之间,故其书《隋
志》始着于录。然《隋志》虽名九卷,已注明梁八卷,是其书自梁以来早阙其一卷,故全
元起注本仅八卷,已亡其第七篇,是为《素问》原书最初之本。至唐·王冰作注,不知所据
何书,妄称得先师秘本,即隋所亡之第七篇,窜入本书,移易篇第,纂为二十四卷,是为今
《素问》四库着录本。其书出宋·林亿等所校正,当校正时,即谓《天元纪大论》以下七
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前后相等,所载之事,亦不与余篇相通,疑此七篇,
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素问》之阙卷者。今按其说,未知确否,而其文系王
氏补入,为全元起本所未有,则显而易见。盖林亿等校正此书,即取全本对勘,于王本移易
篇第之下,注明全元起本在第几卷,独此七篇篇目之下,未经注明全本。其引《太素》杨
上善注,虽不及引全注之详,亦几于卷卷有之,独此七篇会无一字引及,此可为《素问》原
言无此七篇之确证。其不加删汰者,徒以系古医书过而存之云尔。今观杨氏此书,则林亿等
所引以驳正王注者,具在卷中,而《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则全书俱无此文,此可见杨氏
所据以编纂此言之经文,即同元起本,而全注所据之已阙第七篇本,乃系素问原本,窜乱之
迹明,而原言之真出矣,此可征林亿等之说之确者也。《灵枢》之名,汉、隋、唐志皆不载,
宋绍兴中,锦官史崧出其家藏旧本,送官详正,世始有传,是其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故宋志
始着于录。《四库提要》谓即王冰取《九灵》所改名,《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
为《针经》,疑其一经而二名。杭堇浦《灵枢经》跋,据隋志所载,谓《九灵》肩《九
灵》,《针经》自《针经》,可合而为一,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观
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疑即出冰之伪托。不知《内经》十八卷,医家取其九
卷,别为一书,名曰《素问》,其余九卷,本无专名。张仲景序《伤寒论》,历引古医经,于
《素问》外,称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