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孩子做错了事,但拒绝认错
确实有一些孩子个性太强,又任性,又执拗,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决不认错。这种从来没有认错习惯的孩子,通常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我家邻居的小女儿一岁半了,刚学会走路,但小家伙很心急,还没走稳呢,就总想跑,结果肯定是要摔跤的了。我发现每次她一摔跤,妈妈就会跑上去一边扶起她,一边拍打着地面:“噢噢,宝宝乖,妈妈打地,都怪它害我们宝宝摔跤了!”
第16节:分清错误的类型(3)
这地也够冤的了,招谁惹谁了。
还是这个妈妈,如果她的女儿跟院里其他的孩子发生纠纷了,她也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太调皮。
妈妈这样的“安慰”,可能在当时会让宝宝心里舒服一点,但是长此以往,会在宝宝心里有这样一种思想的沉淀:出了问题,准是别人的错,我永远都是对的!
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再想让他在犯错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很困难了。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孩子将来长大了,在人际交往方面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人喜欢和一个自以为是、高傲无理的人在一起。
为了以后不让孩子的执拗把自己气着,也为了让孩子以一种正确的是非观融入将来的生活,父母现在就开始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坦然地承认错误上吧。
这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首先,父母自己就要做个表率,在生活中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犯了错误,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觉得,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件能督促自己做得更好的方式。
其次,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实话实说,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怨天、怪地、一味指责他人,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态度亲切地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努力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同时,也别忘了强调:“做错了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任何人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等孩子有了认错的表示,父母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以后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相信有了父母这样处理问题的“三部曲”,犯了错误的孩子,一定有勇气承认、改正。
3 孩子做错了事,但不敢认错
这个“不敢认错”和刚才讲到的“不愿认错”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17节:分清错误的类型(4)
“不愿”,说的是孩子从心里不想、不乐意那么做;而“不敢”则更多地表现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来自于哪里呢?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就知道了。
小强和同学在教室里玩篮球,结果篮球砸烂了一个同学的眼镜,还把一个女生的额头砸出一个包来。爸爸接到老师的电话,把小强从学校揪回家去了。
“你自己说吧,我倒要看看你是哪块皮子痒痒了?!”爸爸黑着脸,手里提了一根鸡毛掸子。爸爸这句话的本意是:你自己说说吧,你今天错在哪里了?结果这话一出口,胆小的孩子都能把腿给吓软了,小强当然牙关紧闭了。
“我告诉你,你今天不说,我就把你的腿打断!”爸爸被小强的沉默激怒了,但在小强听来,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今天说与不说,我都要把你的腿打断!
下面的情景,我不说大概你也能想象得到:爸爸终于忍无可忍,下死手教训了这个拒不认错的儿子,打累了丢下一句:你以后要是再敢这样,我连你胳膊一起打断!惊恐万分的小强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要犯错了!
可事实上,小强毕竟是个小孩子,不犯错怎么可能?那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呢?为了不被爸爸打断胳膊,只好继续掩饰、隐瞒、逃避……
这就像一幕劣质的电影,场景粗陋、情节简单、人物个性倒是很突出。谁是导演?谁参加了演出?结局如何?恐怕已经一目了然。
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如果教养孩子仅靠呵斥和打骂就可以成功,那人人手里只要握一根鸡毛掸子,不就可以成为教育专家啦?
第18节:你在为什么生气(1)
四 你在为什么生气
只要是养过孩子的人,就一定会因为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状况而生过气,小问题生小气,大问题生大气。甚至有父母被气得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饭碗发呆,嘴里愤愤地说:
我都被这个小兔崽子给气饱了,哪还吃得下饭?!
父母因为孩子而生气,其实这种情绪还是很正常的,不过,问及父母们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一致,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孩子不听话呗!
简单的六个字,能够囊括父母和孩子“摩擦”的全部原因吗?或者换个说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摩擦”,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孩子的不是吗?问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和太多的父母接触的过程中,很少听到父母们谈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哪些想法和做法是有问题的,在这些父母的眼里,有问题的永远是孩子。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导致父母如此生气。
1 灰色未来
父母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孩子“不听话”。因为做父母的觉得,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不能在自己的监控引领下健康成长,长此以往,孩子会偏离父母为他设定的“理想道路”,最终导致孩子的将来岌岌可危——哪怕孩子只是在用右手梳头还是用左手梳头这件事情上没有听话,妈妈也有可能因此而联想到孩子的未来是多么让人担心。
有这种思维习惯的父母,太过于焦虑,把原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问题,在自己的悲观情绪中无限放大,最终让想象出的那个“恶劣的后果”,把自己气得够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听见有父母这样训斥孩子:你小小年纪就不爱去幼儿园上学,将来可怎么得了?
其实幼小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这是很正常的,与家人分开的“分离焦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不喜欢班里的某个老师、和小朋友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甚至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幼儿园的枕头,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去幼儿园的原因。可是父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长大了也肯定不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孩子将来怎么考得上大学?这辈子还能有什么出息……
用这种方式去想问题,不仅孩子的未来被想象成了灰色的,恐怕连父母自己的世界也要变成灰色的了!
2 天职的重压
“你以为我爱管你啊?你以为我爱生气啊?我要不是你妈,我才懒得管你!”
这类父母的心头,常年压着一块巨石——父母的天职。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为父母,就应该竭尽所能对孩子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训诫,否则就辱没了父母的天职。
第19节:你在为什么生气(2)
应该说,这类父母的责任心是很强的,他们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孩子的身上,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一旦发现问题,就如埋伏在树丛里的侦察兵发现了敌情,立马冲上去,当即开战。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身体力行地履行着为人父母的天职,管教孩子成了他们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还要完成得漂亮。
父母对孩子在意、用心,这绝对是件好事。但关键在于,如果父母是处在这样一种高压下面,怎么能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怎么能为自己高度紧张的情绪松绑呢?
3 不容沙子
第三类经常生气的父母,是“眼里不容沙子型”。很好理解,这是一类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放纵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能容忍孩子一丁点儿的不是,因为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完美”。
其实当“完美”这两个字在父母的脑海里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这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父母以“不容沙子”的精确度去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闪现出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
模样是乖巧的,性格是纯善的,身高是够标准的,说话是头头是道的,走路是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