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0节:幽默是最好的调味剂(3)

  或许会有父母担心,如果在家里把幽默融进自己的管教方式,会不会显得不够严肃?会不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威慑力?
 
  我认为,只要把握好了“度”,就可以完全抛却这种担心。因为幽默总是带着某种善意的成分,哪怕是在孩子做错事情,需要父母管教的时候,这种“善意”也很重要。孩子接受各种信息的感官是非常敏锐的,父母在教训他时,态度是善意的或者是纯粹责骂的,这在孩子那边都能体会得很精确,而人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对自己很友善的人的建议。
 
  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形,很多父母在孩子处于婴儿阶段时,经常会时不时地蹦出些幽默感,比如绘声绘色地给他们念一些有意思的传统儿歌:
 
  大拇哥(点着孩子的大拇指),二拇弟(点食指),中(钟)鼓楼(点中指),四出戏,笑妞妞,托茶盘(点手心),挂花篮儿(点肘),挑水地儿(点肩),听风儿(点耳朵),看灯儿(点眼睛),闻香儿(点鼻子),吃饭的嘴儿(点嘴)。笑一个(挑下巴逗孩子笑)。
 
  每次念到最后,孩子一准儿会笑,这种方式要比掰着孩子的小手教他“看,这是大拇指,这是二拇指……”要来得讨巧得多。
 
  2 不当“纸老虎”
 
  有一种蛮可惜的现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原有的一点点幽默感也消失殆尽了,他们的脸拉得越来越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露出做家长的威严。
 
  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到了,父母的威严,在任何时候都要用爱来支撑,脱离了这个前提,父母在渐渐长大的孩子面前,就会越来越像“纸老虎”,因为那种干瘪的“威慑力”总不会是很长久的。
 
  要想让孩子始终尊重自己,信任自己,愿意和自己亲近、谈心,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亲密的好朋友,父母们必须在严厉之余,恶补“幽默”这一课,让会意的微笑推动亲子关系朝平等、善意、共融的方向发展。
 
  另外,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不求上进”,而让孩子抢了先机,你可就不好对付了。




第61节:幽默是最好的调味剂(4)

  朋友有个八岁的儿子,有一天他和儿子一起下军棋,一连赢了儿子五盘,他脱口而出:“你这个小笨蛋!”
 
  他儿子平静地抬头说:“我也觉得我挺笨的,可是爸爸,你看呢,因为我是你的儿子,所以我才是个笨蛋呢?还是因为我是个笨蛋才当上了你的儿子呢?”
 
  爸爸被揶揄得像喉咙里卡了一枚煮熟的蛋黄。
 
  下面我把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便让那些对“如何幽默”还没概念的父母们得到一些启发:
 
  案例一:
 
  十岁的豆豆家里今天来了好多客人,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大家刚坐到桌子前,就听见有人放了个响屁!这个屁其实是豆豆放的,但他第一次在这么多叔叔阿姨面前放屁,觉得很难为情,他想也没想就“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指着他爸爸说:“哇,好像是我爸爸放的屁哦!”心知肚明的叔叔阿姨们都看着豆豆爸爸笑。豆豆爸爸也不辩解,也跟着大家笑。有个叔叔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那个放屁的人也跟着你们一起笑我。”
 
  案例二:
 
  聪聪生蛀牙了,医生说是糖吃得太多了,交代聪聪的父母,无论如何不能再给她吃糖了。可是聪聪实在太喜欢吃糖,没有糖的日子简直不能忍受。这天,聪聪在妈妈面前大哭不止,说自己要吃糖,妈妈蹲下来说:“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吃糖,那现在就去穿上鞋子,妈妈带你去医院先做一副假牙。”
 
  案例三:
 
  晓东和爸爸一起看画册,晓东指着画册问爸爸:“这个非洲食人族的酋长,他平时吃什么呢?”
 
  爸爸说:“食人族的酋长当然是吃人啦。”
 
  “那要是哪天他生病了,胃口不好,医生让他吃点素菜怎么办呢?”(晓东平时生病时,医生就叫他不吃油荤,要尽量吃清淡的素菜)
 
  这个问题还真把爸爸给问住了,他耸耸肩:“说老实话,我不知道,或许……吃植物人?”
 
  案例四:
 
  六岁的儿子问爸爸:“十年以后我还可以过六一儿童节吗?”




第62节:幽默是最好的调味剂(5)

  爸爸说:“那时你应该过青年节了。”
 
  “再过二十年呢?”
 
  “可以过父亲节。”
 
  “再过五十年呢?”
 
  “那会过老人节。”
 
  “那再过一百年呢?”
 
  爸爸考虑了一下,认真地说:“清明节。”
 
  案例五:
 
  星星是个爱流鼻涕的小姑娘,每次她一流鼻涕,妈妈就尖叫着奔过去,一边用纸巾擦一边责骂她:“你一个小姑娘,整天挂着两条鼻涕,也不嫌丑!”可是不管妈妈怎么责骂,星星还是对自己的鼻涕视而不见。
 
  有一天,爸爸看见女儿的鼻涕又挂上了,他走到星星面前,神秘地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星星好奇极了,睁着大眼睛问:“什么秘密?”爸爸说:“我发现有两条脏虫子正在咬你的鼻子呢!”星星立刻意识到了,赶紧拿手帕擦干净了鼻涕,笑着对爸爸说:“我把脏虫子消灭啦!”
 
  “路漫漫其修远兮”,从现在起开始学习、善用生活最好的调味剂——幽默吧!




第63节:该放手时要放手(1)

  十七 该放手时要放手
 
  说到要对孩子放手这个话题,估计不少的父母都在心里回应:“会的呀,我会放手的,等他将来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我就放手了!”不过实际上,真的要等到那时候才放手,恐怕就太晚了!
 
  德国心理学家、儿童父母关系学家迈克尔·克劳斯说:“两岁以上的孩子不需要再被包裹在襁褓里了。我这不是在教训谁,而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父亲的切身感受:做父母的只要帮孩子把握大方向就行了,其他时候应该尽量放手。”
 
  “什么?两岁?难道是让我们从两岁起就对孩子放手吗?”
 
  一定会有父母觉得不可思议,两岁的小不点儿,走路走不好还要摔跤呢,怎么敢放手?
 
  1 该放手时不放手是对孩子的“掠夺”
 
  常常看到有许多在小区里玩耍的孩子们,保姆、阿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轮番看守着,孩子刚刚加快脚步,身后总有声音在喊:“宝宝慢点儿!小心摔跤!”孩子刚刚摔倒下去,就有一只大手把他“呼”地捞起来!孩子刚坐上秋千,就有人在旁边叮嘱:“抓紧绳子啊,注意力集中啊,不要东张西望啊,速度不要太快啊……”
 
  更具代表性的一幕是,几个孩子为争抢一个皮球闹了起来,一群家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了上去,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帮助”他们来解决纠纷。
 
  于是我们发现,在家人这样全方位的保护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丝毫也没有跟着他的年龄增长,反倒是越大依赖性越强——因为越大碰到的状况越多了。
 
  “妈妈,他推我了!”
 
  “奶奶,你和我一起爬这个架子吧,我怕!”
 
  “爷爷,我鞋带松了!”
 
  “爸爸,甜甜说我长得丑!”
 
  “阿姨,晓晓抢我的小雨伞了!”
 
  ……
 
  本来是孩子们独立相处、独立玩耍的空间,因为有了大人的过分参与和保护,使得孩子们只要一遇到问题,不论自己是否可以解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扭头找大人。长此以往,害处多多,最直接的影响是,孩子积累不到经验(他唯一的经验就是找大人帮忙),他的成长就会出现很多的“空洞”,并且连锁反应般地出现以下问题:
 
  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
 
  还记得孩子在学走路时的情景吗?大人们担心地围在他身边,小家伙自己倒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蹬着小脚丫就朝前迈步子,一次一次地摔倒,他又一次一次地爬起来再走,每一次摔倒都让他对控制自己身体的平衡又长进一步。事实证明,那个阶段的孩子,虽然身体很弱小,但他在学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身上那种成长的力量,当他能够独立地、稳稳地迈出第一步时,他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灿烂!
 
  孩子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这是他自信的源泉。而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渐渐淡忘了自己是个有力量的人,什么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