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息为基础的能力。在青少年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
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
势,到老年期亦然。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多方面的改变,
与此同时也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基本人格仍然具有其持续稳定的特点。
1.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老年人人格总体改变的大体趋向如下所述:
(1)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到了老年,身体
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经常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
康,对身体功能很敏感(据调查这类人数占半数或以上_)。对经济保障的担忧,主要表现在
老年人对生活保障和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的担忧。 ·
(2)老年孤独感 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且来自各个方面。由权势失落而诱发的
孤独,主要发生于离退休的领导人员;群众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数离退休者对退休生活
的不适应所致;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忽视了对他们关心,
很少与他们沟通,家庭中的老者就会深深地体验着孤独和苦楚。
(3)适应性差 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境,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逐
渐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也有困
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也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老年人倾向拘泥于刻板行为。有的研究发现,人到53岁
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此后各年龄组均呈显著差异。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求得谨慎
使决断速度减慢。他们注重准确性,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
(5)趋于保守 老年人经验丰富,也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方
式。对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6)回忆往事 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为朝
向内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忆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
的趋势越明显。
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有三分之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发生了变化。
2.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老年人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实属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人格的基本特征始终有稳
定性。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都曾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进行过长达10年
左右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焦虑、敌意、冲动性等)、外向性(依恋、交
际、活动等),和体验与接受的个性(审美、情感体验、价值观接受等)三个维度上的主要
表现基本上都具有持续稳定性(其中只有体验和接受方面的稳定性较低);还有,活动性、
反应能力、控制力和情绪这些较容易变化的人格特征,也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这说明
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
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关内容参见本书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李文馥)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69·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什么是心理障
碍,常见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等等,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
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
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
效率的生活。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
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
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
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
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
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
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
的心理健康表现。
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亦有许多作者,
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
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
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
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不同作者也是各有建树。
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
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
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
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
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
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
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
严重。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
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
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
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影响。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
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
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
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
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
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
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