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搓手、拽衣领:意义是紧张。
  拍头:意义是自责。
  耸肩:意义是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中
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每一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物体感到愉快,喜
欢拥抱、抚摸;更重要的是,个体不仅对触摸感到愉快,而且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
三、姿势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这也是常见的沟通方式。
有的学者研究姿势的意义,发现尽管姿势及其意义与文化有关,但通过姿势进行沟通的适
应范围还是较为宽泛的。图2—6是姿势及其意义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其中一些姿势是全
世界共同的体语语言。


四、人际距离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图2—6  各种身体姿势及意义
    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
    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
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一)公众距离(1225,只)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
通往往是单向的。
    (二)社交距离(412叹)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
个距离上。
    (三)个人距离(1.540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
体语信息。
    (四)亲密距离(018时)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
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注:1n尺:0.3048米,1时:25.4毫米)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社会影响是一种非

四、人际距离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图2—6  各种身体姿势及意义
    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
    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
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一)公众距离(1225,只)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
通往往是单向的。
    (二)社交距离(412叹)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
个距离上。
    (三)个人距离(1.540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
体语信息。
    (四)亲密距离(018时)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
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注:1n尺:0.3048米,1时:25.4毫米)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社会影响是一种非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这里,他人是影响者,个体是被影响者。
    影响者通过以下六种手段影响被影响者:
    (一)强制  当被影响者的行为不符合要求时,影响者采用惩罚手段。
    (二)奖赏  如被影响者的行为符合要求,影响者给予奖励或表扬。
(三)威望  影响者在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威信,使被影响者自愿服从。
(四)法权  影响者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使被影响者有义务服从。
(五)参照  参照群体是个体向往的群体,·个体自愿按其规范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行为。
(六)信息  其影响力来自信息本身,而不涉及影响者的品质及其与被影响者的关系。
从众的概念
第一单元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
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其特点是:
    (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
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
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
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
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
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
社会情境。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
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三、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
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

·10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
    (二)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
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
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
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
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也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凝聚力
    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
认同感较强,与群体成员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而由
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态度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愈大,个体愈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对个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则个体易于从众。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其临界值大致在三一四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反之,个体自我评价低的,容易多发从
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反之,个体自信心低的,容易多发从众。
此外,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的影响,尚未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相关。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他人在场
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
有明显影响。

二、社会惰化的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07·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
三、·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
    美国学者提出优势反应强化假说,解释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