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57-症因脉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汤。若阳经不解,传入三阴,乃是阴经之阳症,口燥咽干而渴,腹不胀,便不结,宜清里 
热;若腹胀不大便,或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此热传于少阴也,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选 
用。夫阳邪传入少阴,直至口燥咽干,内水将竭,不得不急下之,以存津液也;若手足自温 
,发热身黄,腹满大实痛者,此热邪传于太阴也,仲景不设承气汤下法,而立桂枝大黄汤下 
之,以太阴脾经为纯阴之脏,且太阳之邪,传入太阴,故用桂枝太阳之药,协大黄之功,即 
散太阳之表邪,复清太阴之里热。烦满囊缩,脉数而厥,先热后厥,此热深厥亦深,热邪入 
于厥阴经也,仲景不用大下;盖先见发热,后乃发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 
小承气汤,以示轻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温,然后再议清热之药,庶为缓转得宜。按伤寒里症 
有四经,一曰阳明,一曰少阴,一曰太阴,一曰厥阴。在阳明者,阳经之热病也;在三阴者 
,乃阴经之热病也,故三阴之下药,稍轻于阳明也。若热邪虽已内传,然未有下症,即热在 
阴经,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阴热极,神昏不语,如醉如痴,不用承气,止用导赤各 
半汤、泻心等汤。是以下法,必要确见腹胀痛,大便结,时下矢气,欲便而不得便,手见自 
汗时出,皮肤不热,面无赤色,舌上有黄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见一些头疼身痛。恶寒发热 
,手足未见自汗 ,即为表邪未尽,不可下也。总令腹胀便结,不得不下。亦止 
用大柴胡汤,不可用承气,即用小承气,亦加柴胡、干葛、羌活,仍治三阳各经见症之表药 
,庶里热得清,而表邪有升散之药,不致内陷。此用下法而不碍表邪,似下法,实和解之法 
也。此章伤寒,别明阴症阳症两条,故略注大纲条目,若细细治法,另注《伤寒大白》书中 
x麻黄汤x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陶氏加川芎、防风、羌活。 
x桂枝汤x 
桂枝 白芍药 麻黄 甘草 
陶氏以葛根易去麻黄。 
按∶以上二方 仲景治西北方冬令伤寒之方;南方三时不宜用者。 
x羌活败毒散x 此方治无汗发热,代麻黄汤者。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防风 荆芥 甘草 川芎 
口干渴,去川芎、易干葛,兼清阳明。 
x羌活冲和汤x 
羌活 黄芩 防风 苍术 川芎 生地 细辛 白芷 甘草 
唇干口渴,去川芎、细辛,以干葛易白芷。胸前饱闷,去生地,加枳壳。 
x家秘冲和汤x 此方治自汗发热,代桂枝汤。 
羌活 黄芩 防风 生地 白芷 白芍药 甘草 
寒热,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 
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呕,加半夏;痞满,加枳、连。 
以上三方,其败毒散,治太阳经纯是表邪之症也;其冲和汤,治太阳经表有邪,里有热 
,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冲和汤,治太阳经汗出,热不减之方也。 
x羌活木通汤x 
羌活 木通 
二味同煎。 
x干葛汤x 
干葛 桂枝 麻黄 白芍药 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黄;里有热,加石膏;时寒时热,加柴胡;恶寒身痛,加羌活;头痛, 
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荆芥、葱白,名葱白干葛汤。 
x干葛石膏汤x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心烦躁,加麦冬、竹叶;呕而多痰,加半夏;烦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涩,加木通、灯 
x小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胸热痞满,去人参,加川连、枳壳;渴,去半夏,加花粉。 
x凉膈散x 
山栀 黄芩 川连 天花粉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x大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甘草 
家秘加广皮。 
x桂枝大黄汤x 
桂枝 大黄 白芍药 甘草 
x导赤各半汤x 见中风。 
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要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太阳篇曰, 
初起病时,发汗不彻,则转属阳明而病不解,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再当发汗则愈。以身 
表发热,未有不出汗而能凉者,若汗虽出而仍干,到底出汗不彻,而热不退,必得时时有汗 
,邪热方解。若不分方宜,概以北方麻黄桂枝汤,治南方温热之症,则犯火闭无汗,而热愈 
甚。又有表邪烦热,失用解表,误用寒凉,则胃阳抑遏,不能敷布作汗。又有外冒表邪, 
内有痰饮食滞,误用寒凉,凝结胃阳,岂能作汗外解。夫发汗以治发热,人人知之;然发之 
不效,以其未知发汗之真诀在何处,前书未有发明,后人愦愦到老。谁知《伤寒论》首条用 
麻黄汤,治无汗发热,气逆喘满,独加杏仁,以理肺气,默示肺气壅遏,则皮毛闭郁,不能 
作汗,此开发肺主皮毛,润肺气为发汗之真诀。又以桂枝汤,治有汗之发热,方下注明服 
药后,食稀粥以助药力,此默示发热之症,必胃气空松,方能敷布作汗;若汗出而邪不散, 
以桂枝汤解肌散邪,助以稀粥,则胃阳敷布,汗出而邪亦散。可见有汗之症,胃无凝滞,可 
食稀粥;无汗之症,胃家必有壅滞凝结,决不食稀粥,此开发胃主肌肉,疏利胃气,升发胃 
阳,为发汗之真诀。然此暗度金针,非精思不觉者。至于头汗条中,则明言但头有汗,遍身 
无汗,皆系水饮瘀热,凝结中焦,胃阳不能通达,隔绝周身升降之道路,故遍身不得出汗, 
治以宣发胃气,疏通经络,余今化立败毒散中加枳桔桑皮,宣通肺气,治风寒壅肺,喘逆 
发热无汗之症;此从麻黄杏仁理肺发汗中,化出治法。又常以败毒散中加枳朴半夏广皮,疏 
散胃滞,宣扬胃气,以治痰涎食滞,凝塞中焦,腹满发热无汗之症,此从头汗条中,及太阳 
表症,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汤,化出辛散水饮,宣发胃阳,敷布作汗之真诀,一名理肺 
发表汤,一名平胃发表汤。 

卷一伤寒总论
中寒病
属性:秦子曰∶中寒之症,身不发热,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阴经之真阴症也。若 
恶寒发热,则伤寒阳症,而非中寒症矣。故仲景以恶寒发热者,名曰伤寒,曰阳症;以恶寒 
不发热者,名曰中寒,曰阴症。今余以直中阴经之阴症,立其名曰中寒;以寒伤三阳之阳症 
,名曰伤寒,则阳症不混于阴症条内。 
【中寒之症】恶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无 
热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症也。 
【中寒之因】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胃中之阳,不能捍卫于外;脾中之阳,不能 
腐熟于中;肾中之阳,不能封闭关门;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 
【中寒之脉】脉多沉微,或微而迟,或极似绝,或伏而沉。或空而浮,或紧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阴,二三日应微汗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身痛手足寒,脉 
沉者,附子汤。若下利脉微,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以止 
烦。又少阴下利,有水气,或咳或呕,真武汤。又太阴自利不渴,其人脏有寒也,用四逆汤 
以温之。若厥阴下利,四肢疼,厥逆恶寒,四逆汤。又厥阴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通脉四逆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麻黄 附子 甘草 
x附子汤x 
熟附子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白芍药 
x白通汤x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x白通猪胆汤x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猪胆汁 人尿 
x真武汤x 
白茯苓 白芍药 生姜 白术 熟附子 
x四逆汤x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x通脉四逆汤x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葱白 
葱白加于四逆汤中,则阳气和,血脉通;若腹痛,加白芍药,合戊己汤以和中,减去葱 

卷一
中热中暑总论
属性:秦子曰∶热与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热。仲景于冬则有直中阴经之寒症,有寒伤三 
阳之热症,总其名曰《伤寒论》。其夏秋寒热病,则无垂训也。洁古、东垣,虽有动而得之 
之中热,静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纯。夫中热中暑,均是热症,但得之有动静 
之分,则治之不无差别。盖动而得者,行役气扰,外引时令之热,直中阳经,并无寒邪外束 
,即俗云热病也。静而得者,里有热邪,伏于身中,又因纳凉太过,束其内热,不得外越, 
郁而发热,此即俗云寒热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热病,以动而得,明其无表邪,故曰中热;以 
静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后人不解其义,概用寒凉,不知治热病,原有两条分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