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外候之。肺叶垂外,故以外候之,胷中主气管,故以内候之。心主鬲中也,膻中即气海也,嗌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前谓左寸口,下前谓胷之前膺及气海也。上后谓右寸口,下后谓胷之后背及气管也。上竟上,至鱼际也。下竟下,谓尽尺之脉动处也。少腹胞气海,在膀胱腰膝胫足中之气,动静皆分,其近远及连接处名目以候之,知其善恶也。】
【 马莳曰:此言脏腑之脉,见之于各部者如此。尺内者,左右尺部也。尺内与季胁相近。季胁者,肋骨尽处也,其穴名章门。尺之外侧,所以候肾,尺之内侧,所以候腹中。腹中者,小腹中也。附而上之,乃关脉也。左关之外,所以候肝;左关之内,所以候鬲。右关之外,所以候胃;右关之内,所以候脾。又附而上之,即寸部也。右寸之外,所以候肺;右寸之内,所以候胷中。左寸之外,所以候心;左寸之内,所以候膻中。大抵人身之脉,左手为春为夏,为东为南,为前为外;右手为秋为冬,为西为北,为后为内。左之寸口,即人迎也,名曰前,前之所候,皆胷之前膺,及膻中之事。右之寸口,即气口也,名曰后,后之所候,皆胷之后背,及气管之事。凡脉推而升之,谓自尺而寸,乃上竟上也,所以候胷与喉中之事。凡脉推而下之,谓白寸而尺,乃下竟下也,所以候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之事。其左右上下之脉,各有所属如此。】
【 张志聪曰:此审别形身脏腑外内之法也。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欲后学之引伸也。此答帝乍在内乍在外奈何之问。尺以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两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所谓外内者,脉体本圆,用指向外以候内,向内以候外,候脉之两侧也。平按以候中,乃五脏之本位也。夫五脏之气,行于脉中,出于脉外,如脉气之向内数急,则在内之皮肤亦急,脉气之向外数急,则在外之皮肤亦急,故所谓季胁者,即肾气之出于季胁也,而以尺部向外之两旁以候之。所谓腹中者,即两肾之中也,故以尺部之向里以候之。即如胷中膻中者,肺脏与中气相通,膻中乃心主之相位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鬲者,胷胁内之鬲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鬲气在中,故以内候鬲。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关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心肺居上为阳,故以两寸候气。胷中者,宗气之所居也。经曰:宗气积于胷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左外,左寸口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寸为阳,尺为阴,故以两手关前以候形身之前,关后以候形身之后。上竟上者,从尺关而直上于鱼也。下竟下者,从寸关而直下于尺也。夫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此又以阴阳之气,竟上竟下,而候形身之上下。】
【 张兆璜问曰,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以土居中央,故以关内候脾也,如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与?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
【 莫子晋问曰:六腑止候胃,而别腑,何以候之?曰:五脏之血气,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多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会心者自明也。莫仲超曰:诊候之法,各有不同,如此篇之法,以左右之前后两旁上下,而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如三部九候之法,以脉之上中下,而候形身脏腑之上中下也。有以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浮为在腑,沉为在脏,盖以脏腑之经气相通,故于一部之中,而可以候脏候腑也。脏以皮毛之气候肺,肌脉之气候心脾,筋骨之气候肝肾,盖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故以举按轻重而候五下之气者也。诊法不同,各具其理。善诊者俱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 马莳曰:凡脉之粗大者,即洪脉,乃阳脉也。惟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脉如此,其病当为热中也。】
【 张志聪曰:上章以脉体而候形身脏腑之定位,此下以脉象而候阴阳邪正之盛衰。脉者,阴阳血气之荣行。粗大者,阳乘于阴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乘于阴,故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 王冰曰:疾徐实虚,皆脉状也。】
【 马莳曰:凡脉之来者甚急,其去甚缓,盖在上最实,故来自疾上,必形于表也;在下颇虚,故去白缓下,必形于里也,其病当为厥疾及巅疾焉。正以气逆于上及巅顶,有疾所以来之甚速也。苟非病之在上,则去必不徐也。】
【 张志聪曰:此以脉之来去上下,以候阴阳上下外内之虚实。来疾去徐者,来盛去悠也。上实下虚者,寸实尺虚也。此气惟上逆,阳盛阴虚,所谓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是也。】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 王冰曰:上虚,故阳气受也。】
【 马莳曰:凡脉之来者甚缓,其去甚速,盖在上颇虚,故来自徐,在下最实,故去自速,其病当为恶风证焉。正以人之感风者,阳气受之,阳为表,今上虚则表虚,风必易感,故不得不恶风也。】
【 张志聪曰:来徐去疾者,来微去盛也。上虚下实者,寸虚尺实也。此阳虚阴盛为恶风也。盖风为阳邪,伤人阳气在于皮肤之间,风之恶厉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也。此言内因之病,从内而外,自下而上;外因之邪,从外而内,自上而下也。夫外淫之邪,从阳而阴,自表而里也,阳气受邪,则正气虚伤,故来徐上虚,邪气内陷,故去疾下实。】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 数音朔,下同。】
【 王冰曰:尺中之有脉沉细数者,是肾少阴气逆也。何者?尺脉不当见数,有数故言厥也。俱沉细数者,言左右尺中也。】
【 马莳曰:沉细者,肾脉也,沉细而带数,则肾经之气厥逆也。故曰,少阴厥也。以下文推之,其殆热厥也欤?】
【 张志聪曰:此论脉因度数出入之有顺逆也。有脉者,言又有厥脉之因,厥脉之象,与上文之上盛下虚之厥脉厥因不同也。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转而不回者也。如脉俱沉细而数者,此少阴厥也。少阴之气,不上合于阳明,转输于脏腑,故惟见少阴本脉之沉细也。阳明之热,反下入于阴中,故数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 王冰曰:阳干于阴,阴气不足,故寒热也。《正理论》曰:数为阳。】
【 马莳曰:上文言沉细数者,为少阴厥矣,然沉细数中而脉有散意者,阴阳相干。故沉细者,阴脉也。数者,阳脉也。而又见散,此其所以为寒热往来也。】
【 张志聪曰:沉细数散者,此阴中所陷之阳散,而阴阳相乘,故为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眴仆。
【 王冰曰:脉浮为虚,散为不足,气虚而血不足,故为头眩而仆倒也。】
【 马莳曰:脉浮为虚,散为无神气,虚而神不足,故为头眩而仆倒也。然浮主有风,则中风眩晕者亦有之也。】
【 张志聪曰:浮而散者,此复上逆于阳分,故为眴仆。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眩仆。此言阴阳之气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环转。如阳陷于阴中,则为沉细而数。如阴阳相乘,则为数散寒热。如阴反上逆于阳,则为浮散而眩仆矣。】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