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根,万物由道而产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则进一步认为“气”和道一样也是万物的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33页。老庄的上述思想被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以及后来的道教医学家所继承和发扬;以此来说明人体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其思想内容十分驳杂,内蕴了丰富的医学养生思想。其中关于精气神构成人体生命要素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太平经》首先结合“道”与“元气”,说明天地万物和人体的化生: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页。
《太平经》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从元气化生而成的,“然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祖始”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36页。,《太平经》还具体描述了化生过程:
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5 页。这就把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的内容,具体化为元气、天地和人。
既然天地人与万物当时以元气化生而成的,因而《太平经》便进一步提出人的生命系统由精、气、神这三个要素构成:
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8页。关于精、气、神三要素在人体生命系统中的关系和地位,《太平经》一方面认为精、气、神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所以,要想长寿必须爱气、尊神、重精。另一方面,在精、气、神三者中,《太平经》又特别强调了处于特殊地位的气的重要性。指出精和神的存在都要依赖于气,气对于精、神来说,尤如水对鱼一样重要。因此,《太平经》明确表示“养身之道”在于“安身养气”。云:
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也轮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身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7页。《太平经》中所阐发的思想在后来道教医学家那里得到进一步阐发。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医学家,在汲取中国传统元气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探索,发展了《太平经》中的思想,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医学思想。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之历史脉络(2)
道教医学家认为,在由形、气、神所构成的人体系统中,形、气、神这三大要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气是生命之本。传统思想和观念认为形是人体生命活动之宅,它包括人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神则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神、魂、意、志、思、智等精神活动;而气则被看作是充实生命的源泉。如同《淮南子· 原道训》所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然而在道教医学家眼中,虽然形、气、神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构成有机的生命整体,但气的地位十分特殊,它是联系形和神的中间环节,是生命活动形与神即身与心相统一的中介,在人体生命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气是生命之本。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上:
第一,气聚成形,气是生命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葛洪就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离开了气,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第二,炼气可以化神。生命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现象皆是由气化神所主宰。所以,气不仅是生命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维系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神”的物质源泉。故葛洪说: “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在葛洪看来,气是生命之本,人有气则生,无气则亡。道教有身国共治的思想,因此葛洪把气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子民,“气犹民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气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就如同子民同国家的关系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即所谓“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
第三,道教医学家认为人体内的元气是否充沛,运行是否正常、畅通,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否。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天地之气的变化。道教医学在疾病发生、形成机制的认识上,通过长期观察和医学实践,积累了不少正确的认识,在病因病理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太平经》就以天地之气及肝、肺、肾、脾等脏腑机能紊乱和久苦自愁、忧气不解来解释病因。云:
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病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3页。
可无久苦自愁,令忧满腹。复有忧气结不解,日夜愁毒大息,念在钱财散亡,恐不得久保。疾病连年,不离枕席,医所不愈,结气不解。计念之,日夜赢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脏不安,脾为不磨。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17 页。
《太平经》这段话明确表明:“久苦自愁“忧气不解”是导致“疾病连年”和“医所不愈” 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早期道教经典已对疾病产生的机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则把人不能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机体老损、外界邪气所侵害等内外因素,云:
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分冷所犯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2页。
葛洪认为在导致影响人的患病夭寿的诸因素中,人体内在因素比外在因素更重要。葛洪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世人以觉病之日,始作为疾,犹以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唯怨风冷与暑湿;不知风冷暑湿;不能伤壮实之人也;徒患体虚气少者;不能堪之;故为所中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 4页。人体元气不足,抵抗能力差,易为外界的风冷暑湿邪气所中伤。如果能做到体内正气充沛,形神相互契合护卫,就不会伤身害体。因此,通过炼养元气,就可以“养其气所以全其身”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做到形神兼养、形神双修,达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道教医学家十分重视和强调炼养元气,形成培养元气的养生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道教养生家不仅十分珍珍惜和炼养自身固有元气,而且还试图通过各种“服气”、“食气”法来汲取大自然之气,以养其身心,从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的养生方术。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医学家已形成以元气为本,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医学观,其内蕴的医学思想乃是道教养生方术的重要基石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医家辈出,据笔者统计分析,这一时期知名道教医家占同时代医家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二点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