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这说明人体之内的阴、阳结构的统一性,所以我们祖国医学在诊、疗方面不能像西方医学将人体分成几大系统,而是强调用混元统一的整体观点诊疗疾病。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十六、六淫致病
大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随着春、夏、秋、冬更变运行。宇宙的正常六气,对大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人类和动物的成长变化,都起到促进作用。故人与自然界的气候是息息相关的。经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由于人体内十二经脉的机能与天地同理,是相适应的。大地的人类,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气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气就滋养着人体,只要人体之内素质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气候,也不易侵入人体。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不善于锻炼保养,而操持过度嗜欲无限,致使身体亏损而体内失去了抗病能力,故很正常的六气,也会常常入侵而感染疾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对自身的修养和锻炼都是非常需要的。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是中医界诊疗寒、温二邪理论指导的规矩绳墨,在诊疗实践中的效果,已受到医学界公认。
伤寒病邪先伤足太阳膀既经,为三阳之表,循行人体的后背,属巨阳,主外表,主化气藏精液之腑,为三阳之父。经言:“三阳为父。”
手太阴肺,届百脉朝会之处,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气之脏,为三阴之母。经言:“三阴为母”。
据膀胱经和肺经为三阴三阳的父母,父阳、是三阳的外表;母阴、是三明的外表。外邪袭人必犯表,寒邪伤阳,温邪伤阴。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放风寒之邪入侵为父阳的阳气虚而致病,风寒之邪,先伤足太阳经而次第传六经;风温之邪入侵为母阴的阴气虚而致病,故风温之邪,先伤手太阴肺经而决第由卫及营传上、中、下三焦。此为寒、温二邪致病的辨证规律。
关于暑、湿、燥、火伤人致病,虽然各有各自的病证现象不同,其表里的症状表现都不出三焦、六经的范围。
(一)风
风,在春季风木当令,气温上升,人若感染风邪,属温病为多,前贤言:“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温病条辩)云:“太阳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风温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治疗风温病初期宜用辛凉法解表,若病邪减退改用辛凉轻剂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继后治疗。如果温邪进入营分宜用清营等法,从血分理邪外出。但风温之邪深入营分利用现代医术“静脉输液法”疗效亦佳。由于液体之内配合以甘、咸、寒凉之品,恰好由血脉中熄灭温邪。
如温邪传入中焦化成温燥,宜用清热,增液等育明法缓解;若温热邪燥甚而使结者,当用消导法除邪。若已患病多日阴分已伤而温邪深入下焦者,宜采用滋养下焦的阴液为治;如下焦出现滑泄虚脱者,兼用收摄法以固之。
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植者,春不病温。”说明患温病之人阴精必定先已损伤,所以《温病条辨》中的一切治疗药方(除患湿性病证采用“温燥法”治疗外)多以有阴养液法为治疗宗旨。关于治疗温病的诊疗法则,当参考《温病条辨》,恕不赘言。
(二)寒
寒、严冬季节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
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大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的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经过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皆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关于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经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
伤风、头痛发热汗自出脉浮缓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如病邪传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胆经而寒热往来者,用和解法以调和表里。
若病邪传入阳明胃经化为燥热伤津而汗出口渴脉洪大者,用辛凉生津以清热。如邪气入里腑结不通其两寸口脉沉实者,用消导等法除邪。
如病邪深入足三阴经化为诸寒症者,用温热下焦的“四逆汤”辈治疗。
由于风寒之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故《伤寒论》中一切主治的药方(除特殊因寒化为燥热之症而采用寒凉甘润的治疗外)大多以温阳与存津液为治疗的宗旨。
根据笔者临床以来,见患“伤寒传六经”之病逐渐减少,可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关,不知北方严寒地区如何?仅有极少数人在冬寒季节里感染伤寒传经,但病症表现,仅见到足三阳经的“表证”为多,或是传入足三阳经的“腑里”而止。由此,认为风寒之邪不易传过足三阳经的界限而进入足三阴经,效实际传入足三明经的病症极少。笔者常见到亲体本自“阴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凉的气候,或是由寒凉的饮食所导致而直中阴经。”(却未经过三阳经的表证而“直中”阴经)其常见症状:发病突然,腹痛腹泄,甚则下利清谷,腹痛如绞,四肢厥逆,面色惨白,或面客滞青色全身寒悚。症轻者脉沉、小、迟涩;症重者脉微将绝。治宜回阳救逆。
贫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药救急时即采用西药:用“盐酸肾上腺本”lmg与“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号针头,选取三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针八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经用药物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十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证,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明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
“伤寒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疗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辩》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关于“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
(三)暑
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暑气酷热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劳动,或在高温场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导致“中暑”。常见症状:全身壮热,头痛心烦,口渴喜凉饮,身体蒸蒸发热汗出,甚则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凉甘润。
亦有因元气素虚,又感染暑热湿气而发病,症状:恶寒发热,短气自汗出,头痛四肢酸软无力。脉当正运不及,宜益气理湿清暑。
(四)湿
湿:长夏季主湿,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宜用温澡法散表理湿。
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由思虑过多伤脾而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
(五)燥
燥,秋金主令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气更甚。其防虚的体质,易感染燥气生病。症状表现:头痛身热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干咳。甚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干齿槁无津。宜用滋阴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