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9-专治麻痧初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当此之际安可执一药以应无穷之变哉。且升麻汤所用之药不过凉肌解表而已,未见斑 
点之前,已结痂 之后,则可以凉肌可以解表,古人处方之意如此,曷尝令用之于疮疹正 
作之时耶。今昧者不能究此,既见斑点尚令儿服饵,致肌寒表弱陷伏而危殆。吁读古人之书 
而不能探古人之妙,不可以言医矣。 
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治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而喘, 
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用此发汗而清火,若脉浮弱、沉紧、沉细、恶寒,自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炮去双仁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八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一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王氏曰∶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加杏仁治热喘也,麻黄开 
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气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 
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 
一热,治法仍有营卫分途之义。 
柯氏曰∶此温病发汗逐邪之主剂也,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 
不当适足以召祸,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 
存胃中之液也,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须粳米其意重在存阴,不必 
虑其亡阳也。故以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 
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喘渴悉除矣。 
程氏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发为喘热也,汗即出矣,而喘是寒邪未尽,若身无大热,则 
是热壅于肺,故以麻黄散邪,石膏除热,杏仁利肺,于青龙汤内减麻黄,去姜桂,稳为发散 
除热清肺之剂也,石膏去热清肺故肺热亦可用。 
德按∶程氏杏轩云∶予治出麻冒风,隐闭喘促,烦躁凶险急证,每用此方获效。 
盖麻出于肺闭,则火毒内攻多致喘闷而殆。此方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 
急,石膏清肺热,药简功专,所以效速。杏轩着有《医述》。(已刊行世) 
x白虎汤x 
治阳明证汗自出,渴欲饮水,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 
邪,石膏泄阳,知母滋阴,粳米缓阳明之阳,甘草缓阳明之阴。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期其 
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载之于上,逗遛阳明成清化 
之功,名曰白虎者,虎为兽,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整肃肺金则阳明之热自解,实则泻子之理也。 
柯氏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液故渴欲饮 
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半犹在经故兼浮而滑 
也。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然火炎土燥,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经曰∶ 
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由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石膏辛寒,辛能解 
肌,寒能胜热,味甘入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性柔而含脂具金,能生 
水之用,入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甘草为中宫舟楫,能 
土中泻火,寒药得之缓其寒,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胃。粳米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作甘稼 
穑,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二味为佐阴寒之物,庶无伤胃损脾之虑。煮汤入胃,输脾归肺, 
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乃西方金神,取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也。更 
加人参以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 
德按∶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细而微者不可与也,凡病 
虽有壮热而无烦渴,汗不出者,知不在阳明,切勿误与白虎,学人慎毋孟浪。 
x白虎加人参汤x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阳明热病化燥白虎加人参汤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 
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柯氏曰∶更加人参者,以气为水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则无气,此大寒剂中必 
得人参之力以大补真阴,阴气复而津液自生也。若壮热之人,元气未伤,津液未竭,不大渴 
者,只须滋阴以抑阳,不必加参而益气。若元气已亏者,但用纯阴之剂,火去而气无由生, 
惟加人参则火泻而土不伤,又使金能得气,斯立法之尽善欤。此方重在烦渴,是热已入里, 
若无汗烦渴而表不解者,则是麻杏甘石证矣。 
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三把) 石膏(一斤,碎绵裹) 麦门冬(一升)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 
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此汤分走手足两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 
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 
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门冬三汤之变方也。 
钱氏天来曰∶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 
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周氏禹载曰∶石膏最凉兼竹叶以清热,则胃与小肠之邪俱去矣,半夏豁痰以止呕,麦冬 
清肺以除烦,则中上二焦之邪俱降矣,惟甘草可生肌肉,粳米可益胃气,正与虚羸少气者相 
宜也。且伤寒,热病也。即云解后其内蕴之热未必全清,故以甘寒之品清热补虚,此正为热 
邪未全退之证而设,若用此以治虚羸则不可也。 
德按∶徐氏洄溪注曰∶此仲景先生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 
以复津液,盖伤寒虽六经传遍而汗吐下三者皆肺胃当之。又《内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滋养 
肺胃,歧黄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后之庸医则用温热之药峻补脾肾,而千圣相传之精义消亡尽矣。 

卷六
程氏云鹏《慈幼筏》
属性:x拔疔散x 
番卤砂 白丁香 蟾酥(酒化) 轻粉 大蜈蚣 全蝎(酒漂) 朱砂 雄黄(各一钱) 金顶砒 
(五分) 射香(三分) 乳香(六分) 
共为细末,取活穿山甲,或甲中油,杵成 
膏,如麦粒大,针透疔根,插入一粒,候四边裂缝,是疔根摇动,可拔去,若刺针无血,插药干 
枯,脓汁不变,终无生理。 
德按∶如无穿山甲鲜血,拟用炙甲片一钱代之。一方用金顶砒、大蜈蚣、人指甲、水乡陈 
年久烂阴霉所剩旧木桥梁老杉木节 为炭各等分研末,薄贴盖之,其疔拨出即愈。 
疔毒在肉如丁着木,必藉此毒烈之性方可拔出,此药当预备以应急用。 
许氏橡村曰∶疔毒当服解毒之剂,外以银针挑破,口含清水吸去恶血,才可敷药,重者 
须用拔疔散,解毒之剂如连翘牛蒡子银花甘草 黑豆之类必加蒲公英、白菊花根二味,蒲 
公英化肌肉之毒,野白菊花治疔毒之圣药也。 
上编曰∶方论 

卷六
喻氏《解后须知》
属性:喻氏嘉言曰∶盖凡人当感后身中之元气已虚,身中之邪热未净,于此而补虚则热不可 
除,于此而清热则虚不能任,即一半补虚,一半清热,终属模糊不得要领。然舍补虚清热, 
外更无别法。当细辨之。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 
补其脾。如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 
法∶初病时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霄壤 
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 
清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