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桂枝汤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各四钱) 附子(炮二钱半)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
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 咀水煎
按此厥阴经药也以上六经治寒之例随脉证加减变法自有仲景论例兹不详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杏仁(十二个)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阴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以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
表解
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里变误详见
小儿门葛根升麻汤下
谨按伤寒与夫时行寒疫皆宜从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后立秋以前非有时行暴寒而致病者宜
从韩
祗和法较脉证治之元戎云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
当因时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谓之因时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湿门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
命新
书亦分寸尺与韩氏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
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有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证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
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也人病间有脉证只显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
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药内又立加减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兼二公者当宋之盛时故又
戒桂枝麻黄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可非百代常行时世迁移之活法也可
汗一篇若从汤液随证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
易简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痰咳
方见热门
局方十神汤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
川芎 甘草 麻黄(各四钱) 干葛(一两四钱) 紫苏 升麻 白芍 白芷 陈皮 香附
(各四钱)
上 咀入姜煎每服半两或一两
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苏 藿香(各三钱) 浓朴(制) 白术 陈皮 苦梗 半夏(各
二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五钱入姜枣煎
按以上三方今世俗多用之治伤寒故收入然伤寒之病表里六经仲景言在三阴则可汗传三阴
则宜
下此大略言之尔于阳明则又可下少阴则又可汗一经病则有一经表里药病居太阳所禁居多在少
阳有三禁阳明有二禁三阴非胃实不可下之类并病用刺法是各有其故者盖恐反致逆而成坏证
之
戒也至宋之时治伤寒者有变仲景法制以上诸方缘其承平日久民食用之志乐形逸病居疑似之间
本因气逸经滞乃用其法然其间岂全舍仲景之法哉金时刘守真制防风通圣散亦是变法义见中风
例中当遇是证则必施是治可也然于伤寒不辨邪于某经深求仲景意例当汗之可设妄以此施治则
先虚正气逆其经络得汗不解复不求经救逆乱投汤剂其致危殆也必矣是则宋医处方皆平人气而
不平时气因于人用药而不先乎时因于时用药而不先乎人其理得于人事天和之中其意得于不传
之妙离经取法固不离于经专方治病病固不可以专于方然亦未易可为格例也以待后之明者而正
之
卷十四寒证治法
温中之剂
属性:真武汤治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半)
上 咀水煎
附子汤治感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恶寒脉沉弱
附子 人参(各二钱) 茯苓 白芍(各二钱) 白术(四钱)
上 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阴例药也治寒湿之剂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
韩氏温中汤
丁皮 浓朴(各一两) 干姜 白术 陈皮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葱白荆芥穗煎
按韩祗和云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小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
也或
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然寒盛体虚者宜从少阴例此止可作温中药姑存
之
海藏黄 汤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干姜 陈皮 藿香(各半
两)
上 咀入生姜煎
按以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宝鉴铁刷汤治寒积上焦呕吐不止痰饮胸膈不快食不下
半夏(四钱)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散作三服水煎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头痛发热恶寒腹痛不饮水
理中汤(三两) 附子(一枚)
上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一丸温汤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积小腹急痛奔豚等证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两三味酒煮干再焙) 玄胡(半两) 全蝎(十八个炒) 丁香(
十八个)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当归汤下
按以上诸方治寒积或食寒物等致者虽分三焦等用则不离乎温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于中
则当
温剂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气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汤选用血分寒宜当归四逆汤之类要在临时通
变可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温中之剂
属性:小青龙汤治感寒发热头疼脉沉细或呕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麻黄 白芍 干姜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各二钱) 五味子 半夏(各一钱半) 附子
(炮二钱脉浮不用)
上 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钱) 白芍 陈皮 前胡 当归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木香 浓朴
(炒) 良姜(各三钱) 吴茱萸(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入枣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
厥逆其脉沉细而厥
天雄(一两炮去皮) 麻黄 当归 白术 半夏(各半两) 川椒(一钱) 肉桂 浓朴(各
一两) 生姜 陈皮(各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生姜枣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里气血药也出太阳例兼看后两感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攻下之剂
属性:桂枝加大黄汤治寒邪传里为大满大实痛关脉实者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一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邪虽已传寒未变热故用此攻下然既传之后邪已变热而用和解下热诸法则
不用温剂矣故大柴胡等汤详见热门及本论例兹不备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和解之剂
属性: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方见热门
小柴胡汤治伤寒潮热而呕
按此并少阳例药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与以上三方解表里中上阴阳交错之剂伤寒论此法甚多宜随证选用
卷十四寒证治法
解两感之剂
属性:海藏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钱)
知母 生地黄(各一两)
上 咀每半两水煎热服未解再服一二剂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法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亦有兼风兼湿不同或表里俱虚俱实之异保命集云两感可治
者感
异气也使表中于风内伤于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龙汤表热内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于风内有
热者则表湿里寒表寒里湿表里证俱见者宜扩充也大抵两感多表里俱虚是以易老曰当切脉逆从
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阳生阴死之谓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阴毒外接法
属性:回生神膏治阴毒伤寒
牡蛎 炼粉 干姜(等分)
上为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掩二乳取汗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
上六味等分为末用白面相和生姜汁 成膏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贴之
阴毒伤寒四肢逆者
吴茱萸(不拘多少)
上为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若以为汤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药者用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
令
灰热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如得利三两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