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午
至酉发者知其邪气在内也宜大承气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发者知其邪气在血也宜桃仁承气
下之微利后更以小柴胡彻其邪气可也
按此太阳阳明少阳经药也以上诸方并系发风寒暑热之气自外而入中于三阳之经者也
桂枝石膏汤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
桂枝(五钱) 石膏(一两半) 知母(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三服水煎服
按此太阳阳明经药也治隔日发则邪气所含深者也
麻黄黄芩汤治疟发如前证而夜发者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炙三钱)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桂(二钱) 黄芩(五钱)
上为细末根据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骤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
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按此治风暑深入阴分而夜发乃血受病邪气所舍尤深者也麻黄桂枝桃仁等乃太阳经血药也
非三阴经药也
卷七疟门
温热燥脾之剂
属性:宝鉴交解饮子治痰疟辟瘴气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面裹煨熟一个生用) 浓朴(二寸半生半姜汁制) 大甘草(二寸
生炒各半) 生姜(二块一生一湿纸煨熟)
上等分银石器内水煎发日空心服未愈再服必效局方常山饮治疟疾发散不愈渐成劳瘵
知母 川常山 草果(各二斤) 良姜(二十两) 甘草(炙一斤) 乌梅(去核一斤)
上咀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易简七宝饮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不问鬼疟食疟
常山 浓朴 青皮 陈皮 甘草 槟榔 草果仁(等分)
上咀每服半两于未发隔夜用水一碗酒一盏煎至一大盏滤出露一宿再将滓如前煎另放亦露
一宿来日当发之早荡温面东先服头药少歇再服药渣大有神效
人参养胃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四时温疫或饮食伤脾发为 疟(方见局方)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姜乌梅煎
按此平胃散加减法也出太阴浓朴例以上诸方悉是温脾燥烈之药盖认此疾为脾寒故也然人
用之
亦或有效遂指为治疟之良方殊不知偶值病者阴阳相并脾气郁结暂得温散则气易行浊液凝痰中
脘闭塞因得燥热亦以暂开所以气通而疾止内经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是也此古人为病气浅而浓
质者设也若中气虚弱之人内有郁火之证复用燥热愈劫愈虚咎将谁执
严氏清脾汤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大小赤涩
青皮 浓朴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等分)
上咀姜五片煎
按此小柴胡汤加减也治口苦咽干大小赤涩则是内热之证用柴胡黄芩所以泻少阳之热乃前
方温脾之一变也方名清脾其义可知然后以草果等药寒热兼用则是未能免俗也
三因四兽饮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瘴疟
半夏 茯苓 人参 草果 陈皮 甘草 乌梅肉 白术(各等分)
上咀同枣姜等分以盐少许淹食须浓皮纸裹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煎未发前并进三服
按此四君子加减也出太阴药例
七枣汤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乍为 疟不问寒热先后并治
附子(一枚炮以盐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脐)
上锉水一碗姜七片枣七个煎至八分当发日空心温服
按陈无择谓七情感动郁气成疟故此二方以治五脏气虚结聚涎饮等证未审孰为补虚孰为散
结郁孰为导痰学人宜自详之
卷七疟门
消疟之剂
属性:仲景鳖甲煎丸治疟不瘥结为 瘕名曰疟母(方见金匮)
严氏鳖甲饮子治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 草果 槟榔 芎 橘红 白芍 甘草(炙) 浓朴(等分)
上咀生姜七片枣一枚乌梅少许煎
按 疟多成癖于左胁之下名曰疟母乃肝之积也疟属少阳病少阳东方之气故同归于肝又况
久疟病在血分血亦属肝所主也当以鳖甲君佐使之药随证虚实用之不必泥此也
卷七疟门
消食之剂
属性:三因红丸子专治食疟
蓬术 三棱(各二两醋煮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 阿魏(一分醋化)
上为末别研苍术末用阿魏醋米糊为丸桐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五十至百丸
按此出厥阴南星半夏例消积滞通郁气之温药也食疟既因饮食而得亦当随其所伤而治之
卷七疟门
吐疟之剂
属性:子和常山散吐疟
常山(二两水煮晒干)
上水煎空心服
机要梨芦散 雄黄散(方并见吐剂)
按疟因外感病属上焦又胸膈多结聚痰涎故用吐法以取效然常山砒霜之类发吐取涎纵使获
安脾胃不能不损能用无毒之药以取效者为佳
宝鉴温脾散治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瘥
紫河车 绿豆(各一两) 甘草(半两) 生砒(一两半另研子和作钱半)
上为末与砒一处研匀每服半钱新汲水少许调下须于发日隔夜夜深服药忌荤酒瓜果生冷鱼
腥肉
物三日孕妇勿服但至心合此药与人并不吐此虽有砒一味河车甘草绿豆三味性凉解得新水亦解
得
一剪金治疟疾乃是圣药也
信豆硫黄各等分
上作一处乳钵内杵为末用绯绢子捻药一捻在绢上裹如豆大细丝牢缠
定讫剪切每服一丸星宿全用新汲水送下空心服
毋令人知或先一日夜服之唇砂丹治疟
朱砂(一两五钱入药中留五钱为衣) 信 雄黄(各五钱另研)
上为末入白面六钱研匀滴水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星宿全时用无根水吞下
宣明辟邪丹治岚瘴鬼疟食疟
绿豆 雄黑豆(各四十九个) 信砒(半钱另研) 朱砂(二粒) 黄丹(一钱为衣)
上为末同入乳钵内滴水为丸分作三十粒每服一粒用东南桃心取七枝研汁将井花水于发日
早辰日欲出未出向日吞之醋汤亦得
三因红散子
黄丹(炒色变)
上入建茶合和二钱七白汤调下或温酒调下一方用蒜不以多少杵黄丹丸鸡头大每服一丸临
晨面东新水下
按疟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药本草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盖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黄
丹本
草能主惊痫癫疾除热下气亦是胜痰去积之药大抵疟丹虽有燥痰之功大伤胃气脾胃虚者切宜戒
之
谨按治疟之方风暑外伤者解表之药机要详矣 疟之治宜从丹溪所论陈无择论湿疟有术附
汤此
不详载又机要有中三阴经之论而治法用药虽有 疟入血之一方然亦失于详悉严氏谓疟生于痰
三因疫疟食疟瘴疟七情感动等疟而诸方未有可取况亦多所缺略窃观其意盖以脾湿燥热之方可
以兼治诸疟故不详述此缺略之所由也学人知其名识其意苟能思之则可得而施治矣又何必待其
详也哉
卷八咳嗽门
诸经叙咳
属性: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
咳久乃移于六腑
本文腑脏咳状见后汤液方下
按咳论五脏六腑千金方又引心主咳然则十二经皆有咳证也
千金方曰论云有风咳有寒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有肢咳十
咳之
异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肢
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谓之脾咳咳引
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
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肢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
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陵
按此论五脏泊风寒肢胆厥阴经为十咳其引现证与经论脏腑咳证皆稍异详肢咳即气与支饮
证也
经有三焦咳而无心主此有心主而无三焦然已发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肠膀胱咳及针治皆略之不议
卷八咳嗽门
脉法
属性: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咳 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 咳而脉弦涩为少血 脉紧者肺寒双弦者寒
浮紧
者虚寒 脉浮而缓伤风 脉细伤湿 数则为热沉数者为实热 脉弦为水偏弦为饮脉沉为留饮
洪滑多痰 咳脉浮直者生浮软者生
卷八咳嗽门
咳证死脉
属性:咳而脉紧者 小沉伏匿者 咳而羸瘦脉形坚大者 咳而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 肌瘦下脱
形热不去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者皆死不治
卷八咳嗽门
论咳与嗽本一证
属性:子和曰内经阴阳应象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五脏生成篇云咳嗽上气诊要经终篇云春刺秋
分环
为咳嗽示从容篇云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此四篇中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而不言嗽如生气
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与大象论文义同而无嗽字乃知咳即嗽明矣
谨按咳与嗽本两字义内经已作一证连言之愚详大抵咳者气动也阳也嗽者兼血也阴也况是
证其本虽殊其标则一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