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下
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本发
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卷七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
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通行津液。津液生则胃润。谵语自止。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卷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属性: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卷七
辨可吐第十九
属性: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
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
者邪在下。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
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
不已。吐而夺之。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
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中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
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
乍紧则实未深。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吴氏云。凡病在膈上者。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华佗谓伤
寒三国日。邪在胸中者。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与之。如人弱者
以人参芦汤吐之亦可。若痰多者。以二陈汤一瓯。乘热与之。以指探喉中。即吐也。凡
老人怯弱。与病劳内伤虚人。并妇人胎前产后。血虚脉弱小者。皆不可吐。凡药发吐者
如防风桔梗山栀。只用一味煎汤。温服之则吐。盖误吐。则损人上焦元气。为患非轻。
可不慎哉。
卷七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
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
眩心悸者。肺主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
气更剧也。虽有身热。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
者。掌中热。肝为脏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也。心为脏中之阳。病
则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脏阴阳寒热。明可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
痞之证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已不利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
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
亦深。亡脉厥者。则阳气深陷。客于下焦。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欲愈。恶水者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
者。阳气未竭。而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
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
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
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肺感微寒为咳。则脉亦微
也。下之气下。咳虽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夺正气而成危恶。胸中如虫啮。粥入
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者。里气损也。颈背相引。臂为不仁。极寒反汗
出。身冷如冰者。表气损也。表里损极。至阴阳俱脱。眼睛不慧语言不休。难经曰。脱
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阴阳脱者。应不能食。而谷多入者。此为除中。是胃气除去也。
口虽欲言。舌不得前。气已衰脱。不能运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
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
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胸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
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弱在关。则阴气内弱。濡在巅。则阳气外弱。浮为虚。浮在上。则卫不足也。故云
阳虚。阳虚不固。故腠理汗出。恶寒。数亦为虚。数在下。则荣不及。故云亡血。亡血
则不能温润腑脏。脉数而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邪气传里也。里虚遇邪。胸下为急。
喘而汗出。胁下引痛。振寒如疟。此里邪未实。表邪未解。医反下之。里气益虚。邪热
内陷。故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此热陷于中焦者也。若热气深陷。则客于下
焦。使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胃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微
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
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
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
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
安可复追还。
胃冷荣寒。阳微中风。发热恶寒。微呕心烦。医不温胃。反为有热。解饥发汗。则表
虚亡阳烦躁。心下痞坚。先里不足。发汗又虚其表。表里俱虚竭。卒起头眩。客热
在表。怅怏不得眠。医不救里。但责表热。汲水灌洗以却热。客热易罢。里寒益增。栗
而振寒。复以重被覆之。表虚遂汗出。愈使阳气虚也。巅、顶也。巅冒而体振寒。小便
难者。亡阳也。寒因水发。下为清谷。上为呕吐。外有厥逆。内为躁烦。颠倒不安。虽
欲拯救。不可得也。本草曰。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张卿子云。除脉濡而紧四字为题。自是一首汉人古诗。为清凉解利之戒。孙思邈所
谓伤寒于大毒诸寒药者。比比也。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盒饭赤而难。胞
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
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