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 
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吐利暴虚也。灸少阴七壮。以通其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太阳也。少阴太阳为表里。少阴病。至八九日。寒邪变热。复传太阳。太阳 
为诸阳主气。热在太阳。故一身手足尽热。太阳经多血。少气为热所乘。则血散下行。 
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 
从口鼻。或从目出。诸厥者。皆属于下。但厥为下厥。血亡于上。为上竭。伤气损血。 
邪甚正虚。故为难治。 
王宇泰云。但厥无汗。热入里而外寒甚也。当温之。而强发其汗。则卫寒甚而汗不 
能出。必内伤其荣血而妄行也。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此内外寒极。纯阴无阳。故云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气欲绝。是知死矣。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则寒甚。脉不至。则真气绝。烦、热也。躁、乱也。若愤躁之躁。从烦 
至躁。为热来有渐。则犹可。不烦而躁。是气欲脱而争也。譬犹灯将灭而暴明。其能久 
乎。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少阴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生气断绝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 
阴气方盛。至五六日传经尽。阳气得复则愈。反更自利。烦躁。不得卧寐。则正气 
弱。阳不能复。病胜脏。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 
发汗以散之。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属性:麻黄(二两去节味甘热) 细辛(二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 
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属性: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赵嗣真云。仲景发汗汤剂。各分轻重不同。至少阴发汗二汤。其第一证。以少阴本无 
热。今发热。故云反也。盖发热为邪在表而当汗。又兼脉沉。属阴而当温。故 
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证。既无里寒之 
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 
亦发热。方行发汗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之前证亦稍轻。故不重言脉证。而但 
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又云。四逆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二汤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极变热之时。 
热烦于内心中烦。不得卧也。与黄连阿胶汤。扶阴散热。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属性:黄连(四两味苦寒) 黄芩(一两味苦寒) 芍药(二两味酸平) 鸡子黄(二枚 
味甘温) 阿胶(三两味甘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者。搅 
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 
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 
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 
散寒。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属性:附子(二枚去皮味辛热) 茯苓(三两味甘平) 人参(二两味甘温) 白术(四两 
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平)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 
芍药之酸。以扶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王宇泰云。背恶寒者。阴寒气盛。此条是也。又或阳气内陷。有背微恶寒者。经所 
谓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也。一为阴寒气盛。 
一为阳气内陷。当于口中润燥辨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寒成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 
手足热。则可发汗。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胁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 
花汤。固下散寒。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属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味甘温) 干姜(一两味辛热) 粳米(一升味甘平)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 
一服愈。余勿服。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 
补正气。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吴氏云。凡下血。便脓血。有阴阳冷热之不同。古人云。见血无寒。又言血得热而 
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气。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 
自阳经传于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猪肤汤方第九十
属性:猪肤(一斤味甘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 
分六服。 
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 
益气断利。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