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 
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 
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 
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王宇泰云。此三脉。皆于病将解之时而候之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 
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患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 
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 然汗出而解者。 
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王宇泰云。上言脉微。故不汗出而解。此言脉微而解。必大汗出。上以曾经吐下 
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经汗下。血气未伤。正盛邪衰。故大汗出而解。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 
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王三阳云。三处浮沉迟数同等者。 
非如成云均等也。各照本部应得脉看。如肺脉当浮。肾脉当沉之谓也。 
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尔。内经曰。脉得四时之 
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 
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 
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 
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 
此非也。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 
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 
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 
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 
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 
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 
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 
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 
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 
胃虚脾热。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针经曰。脾病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 
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消磨水谷。今邪气独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 
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趺阳之脉。 
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为浮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数如法。邪 
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 
于里。但郁于荣卫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 
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 
故曰阳微则恶寒。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 
故曰阴弱则发热。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 
不足。故知亡血。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王宇泰云。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又云。阴阳两伤。则气血俱损。而首末独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阳。不必言汗。 
亦血类故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谓别 
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脏属阴。为悉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不可谓脉 
浮大。便与发汗。病源曰。热毒瓦斯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速下之。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 
攻。 
虽心下硬。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 
溲、小便也。勿为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硬也。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 
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而热愈。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必便难也。 
硬家当下。设脉迟则未可攻。以迟为不足。即里气未实故也。 
王三阳云。虽心下反硬。亦须脉紧有力。五六日不大便。方可下。虽下之。亦须用 
大柴胡汤。切不可轻用承气也。不然。姑守之可也。何也。脉浮大故也。 
又云。属腑者。病已传里。不当汗矣。但比上文入里浅耳。成不当注解表句。 
唐不岩云。属腑亦有汗法。此以心下硬。有热。则非汗之所能除也。热愈。作热愈 
甚为是。 
上言脉虽浮大。心下硬而属脏者。则攻而不汗。此言亦有溲数则便硬。汗少则便 
便难。虽为属肝。亦不可攻。以胃中津少故也。俟津液还。则自然解矣。 
汗多则表热罢而传里。此阳明入腑证也。汗多汗少。皆就已然说。非谓发其汗也。 
上言脉浮大。此言脉迟。断若两截。不可以属脏腑二句。合心下硬为一截看。 
属腑不接上文脉浮大。心下反硬。一直说下。盖脉浮大者不宜攻。而属脏者则宜攻。 
属腑便硬者则宜下。而溲数、汗少、脉迟。为津液不足。而不可攻。一似不可下之脉而必当下。 
一似必当下之证而不可下。证书凭脉。盖互文以见意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病有不可治者。为邪气胜于正气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又曰。大则病进。脉浮而 
洪者。邪气胜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气脱也。四时以胃气为本。水浆不下者。 
胃气尽也。一身以荣卫为充。形体不仁者。荣卫绝也。不仁。为痛痒俱不知也。针经曰。 
荣卫不行。故为不仁。争则乱。安则静。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