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 
心下。故曰泻心。 
沈亮宸云。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真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食。大黄 
泻心。因于热。附子泻心。因于寒。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 
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 
已。医复以他药下之。又虚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虚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 
下焦虚。故与之。其利益甚。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 
泄。便溺遗失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洞泄。下焦主 
厘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属性: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气内虚。邪气独在。至 
七八日。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而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者。正气内虚而 
不复。邪气留结而不去。经脉动惕者。经络之气虚极。久则热气还经。必成痿弱。 
伤寒发 
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 
旋复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属性: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半夏(半 
升洗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甘平)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上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 
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 
甘。以补胃弱。 
娄氏云。病解后。心下痞硬。噫气。若不下利者。此条旋复代赭石汤也。若下利者。 
前条生姜泻心汤也。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前第三卷十六证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与此证治法 
同。汗下虽殊。既不当损正气。则一邪气所传既同。遂用一法治之。经所谓若发汗。若 
下若吐后是矣。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 
枝 
人参汤主之。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 
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与泻心汤。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 
表而后攻痞。以表里不解。故与桂枝人参汤。和里解表。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 
(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 
一服。 
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 
甘草于理中汤也。 
张兼善云。大柴胡汤。泻也。桂枝人参汤。补也。皆治下利。心下痞硬。若伤寒发 
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表和而里病也。以心中痞硬。故为实。当以 
大柴胡汤下之。二者心下痞硬虽同。而虚实之症有异。故用药有攻补之别也。 
伤寒大下 
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 
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痞而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 
表不解而下之。为心下痞。先与桂枝汤解表。表解。乃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内经曰。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活人云。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 
而下利。心腹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病如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 
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言邪在表也。头痛项强。为桂枝汤证具。若头 
不痛。项不强。则邪不在表而传里也。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 
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胸中与表相应。故知邪在胸中者。犹如桂枝证。而寸脉微浮也。 
以胸中痞硬。上冲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于胸中。而不在表也。千金 
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满者。吐之则愈。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属性: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 
瓜蒂散。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涌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 
泄为阴。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助。使脏之真气。 
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而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 
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 
也。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 
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 
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今虽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隔。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 
罢。所以属太阳也。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燥而渴。 
背虽恶寒此里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人参。止渴 
生津。 
吴氏云。石膏辛寒。解足阳明经本热。蒸蒸发热。潮热。表里皆热。舌燥烦渴之圣 
药也。且时时者。时或恶风而不常也。背上恶者。但觉微恶而不甚也。所有盛热燥渴而 
用。则无疑矣。若夫表证恶寒。常在背上。恶寒而不燥渴者。切不可用。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 
人 
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所宜。 
大渴欲水。无表证者。乃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散里热。临病之工。大宜精别。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而以太 
阳脉。下项挟脊故尔。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胆为肝之腑故尔。太阳为在表。少阳为在 
里。明是半表半里证。前第八证云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