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
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
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
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壅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
而散风邪也。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汤方第一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
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
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恶等
物。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
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
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成无己云。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
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李东垣云。桂枝汤。是阴经荣药也。闭卫气使阴气不泄。此药为卫虚也。
又云。仲景治表虚制此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
君。芍药甘草为佐。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
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故各有主用也。后学当触类而长之。
王三阳云。太阳病。汗出服桂枝。只使之似有汗者。邪已去矣。似字当细玩。不可
认作发汗。与麻黄汤混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KT KT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KT KT 者。当
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
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
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属性: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三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
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
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
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
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壅。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浓朴杏仁以降气。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方第三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根据前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
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
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
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
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
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
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术附汤方第五
属性: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根据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
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
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
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
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
故加附子。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
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
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
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
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
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
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
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
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
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
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