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亦有生者。
x脉法x
寸口紧盛。或短或弦或浮。皆主头痛。又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濡为湿。滑大为痰。短涩为虚。
x治法x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东垣)古方治头痛。每用风药者。取其味轻。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
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可假此引经。(必读)
x郁热当清x
头痛多主于痰。甚必兼火。(丹溪)有久痛而感寒便发。外用重绵包裹者。此属郁热。盖本热而标寒也。因其
本有郁热。毛窍常开。风寒易入。束其内火。闭逆为痛。惟泻火凉血。佐以辛凉散表。(玉纶)
x寒湿当取x
湿热头痛。心烦重滞。病在隔中。过在手太阳少阴。寒湿头痛。气上而不下。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手少
阴巨阳。甚则入肾。偏头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准绳)
x用药x
头痛。若属外邪痰火诸有余者。主以二陈汤。风。加羌活、防风。寒。加细辛、 本。湿。加苍术、白芷。火。加
山栀、酒芩。郁热。加酒浸大黄、细辛、芽茶。风热。加天麻、蔓荆。又太阳加 本。阳明加白芷。少阳加柴胡。太阴
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萸。此六经引经药也。若属气虚者。顺气和中汤。加天麻、川芎。血虚者。四物汤。加
薄荷、甘菊。风热。用清空膏。风痰。用玉壶丸。痰火。用石膏散。寒湿。用芎辛汤。痰厥。用白术半夏天麻汤。肾厥。
用玉真来复丹。肝虚。用生熟地黄丸。肝火。用逍遥散。
x快捷方式法x
治风虚半边头痛者。用白芷二钱。黄牛脑一个。川芎三钱。入瓷器内。酒煮食之。任量一醉。睡后即愈。 治
寒湿头痛。用白凤仙一株捣烂。火酒浸。露七夕。去渣。饮酒效。 治血气虚而头痛。憎风恶寒。用盐披草纸
上。于痛处以热熨斗熨之。冷即再熨。以平为度。 热郁脑中而痛者。以硝石为末。吹入鼻中。即止。 气郁
偏头痛。用蓖麻同乳香、食盐捣。贴太阳穴。即止。凡外感头目闷痛甚者。用葱叶插入鼻内一二寸。觉气
通。即减。
x【附眉棱痛】x
眉棱者。目系之所过。上属于脑。外挟风寒。内成郁热。上攻头脑。下注目睛。则眉骨作痛。又有肝火壅热者。
有风痰上攻者。有湿气内郁者。(必读)有肝经血虚。见光则痛者。有肝经伤饮。昼静夜剧身重者。若妇人经
行将尽。不能安养。或以针指劳神。致令眉骨酸痛者。专以益阴养血。(汇补)
x【附脑痛】x
头脑作痛。犹如刀劈。动辄眩晕。脑后抽掣跳动。举发无时。此肝经痰火。名曰厥疾。厥者。逆也。恚怒太过。气
与血俱逆于高巅。而胆穴又络于脑。宜清痰降火。以芩、连、花粉、胆草、大黄、芦荟、丹皮、赤芍之类。调猪胆汁
服之。若虚弱人患此。宜逍遥散加川芎、生地主之。
x用药x
肝虚。主以生熟地黄丸。血虚。主以加味逍遥散。湿痰。主以导痰汤。风热。主以上清散。此症失治。多致伤目。
或两耳出脓。则危矣。
x头痛选方x
二陈汤 统治头痛(方见痰症)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
即补中益气汤加芍药、川芎、蔓荆、细辛。
加味四物汤 治血虚头痛。
即四物汤加甘菊、蔓荆。
清空膏 治风热头痛。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五钱) 黄芩(酒炒三两) 黄连(炒二两)
末之。每服二钱。清茶下。
玉壶丸(和剂) 治风痰头痛。胸膈满。食不下。咳嗽呕吐痰涎。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天麻(半两) 白面(三两)
水滴丸。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石膏散 治痰火头痛。
川芎(下) 石膏(上) 黄芩(中) 白芷(下)
水煎。
芎辛散 治寒湿头痛。
川芎 细辛(各一钱半) 苍术 甘草 干姜(各一钱)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
天麻 白术 半夏(各一钱) 人参 苍术 陈皮 黄 泽泻 茯苓(各五分) 神曲 麦芽(各七分) 干姜
(三分) 黄柏(二分)
水煎。
玉真丸(本事) 治肾厥头痛。
硫黄(二两) 石膏( ) 半夏 硝石(研各一两)
虚甚者。去石膏。加钟乳粉一两。生姜糊丸。姜汤下。外灸关元百壮。
来复丹(和剂) 治上盛下虚。
硝石(同硫黄研) 玄精石 硫黄(各一两) 五灵脂(水澄去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为末。醋糊丸。米饮下。
生熟地黄丸 治肝虚头痛。
生地 熟地(上) 天麻 川芎 茯苓(下) 当归 白芍 黑豆 石斛 玄参 地骨皮(中)
蜜丸。
祛风清上散(统旨) 治风热上攻。
酒芩(二钱) 白芷(一钱半) 防风 柴胡 川芎 荆芥 羌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
黑锡丹(和剂) 治真头痛。
沉香 附子 葫芦巴 肉桂(各五钱) 茴香 破故纸 金铃子 肉果 木香(各一两) 黑锡 硫黄(炒成珠各
三两)
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天一两。酒煮。面糊丸。姜汤下。
羌活黑附汤(东垣) 治寒厥头痛。
麻黄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 升麻(二分) 甘草(二分) 附子(一分) 白芷(三分)
水煎。
彻清膏
蔓荆 细辛 薄荷 川芎 本 甘草
川芎茶调散(玄珠)
薄荷(三钱) 川芎(一两) 荆芥(四钱) 白芷(五钱) 细芽茶(三钱) 黄芩(二两酒炒)
头顶痛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一钱。每服二三钱。清茶下。
卷之四上窍门
面病
属性:x大意x
头面者。诸阳之会也。十二经络。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文)所以面病俱属三阳之经。(汇补)
x面痛x
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汇补)
x面肿x
面肿曰风。(内经)因食后冒风。风热相搏。上攻头面。能食者。为风虚。更兼麻木。不食者。为风热。必见红赤。
(入门)
x面浮x
劳力过度。饮食失节。脾气输化不及。肺金传布失度。故眼下肿如卧蚕状。将有水肿之虞。若脉浮虚无力。
是脾气不足。宜培脾实土。沉实有力。是肺气不顺。当降气泻水。(汇补)
x面热面寒x
手足阳明经气盛。则身已前皆热。(入门)手足阳明经气虚。则身已前皆寒。(灵枢)故风热上冲。则面独热。寒
湿上逆。则面反不能耐寒。(入门)
x面疮x
风渍皮肤。痰客脏腑。则面 黯。脾受湿热。肺受风邪。则面疮疡。或痛痒。或红肿。或如粟米。或变五色。又有
肺受火邪。咳嗽脓血。面生红疮者。乃肾水不升。肺火独旺也。(汇补)
x治法x
高者抑之。客者散之。血热者宜凉。气虚者宜补。不可专任苦寒降火。若清火补气而不效者。又当开郁。
x用药x
胃火。清胃散。加黄芩、山栀。风邪。葛根汤。加薄荷、荆芥。调脾。六君子汤。加升麻、干葛。
x【附颊 】x
如肿连齿根者。胃火也。肿及两颐者。胆邪也。仍以能食为风虚。不食为风热。(入门)若湿热为肿。火盛为痛。
两耳前后俱肿者。名曰发颐。甘桔汤加薄荷、荆芥、连翘、防风、黄芩、牛蒡主之。
x面病选方x
清胃散(方见火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甘桔汤(方见恶寒)
卷之四上窍门
头风
属性:x大意x
头风。即首风也。新浴中风。即为首风。(内经)头风与头痛无异。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名头风。(绳墨)
x内因x
因风寒入于脑髓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必其人素有痰火。或栉沐取凉。或醉饱仰卧。贼风入脑。致令郁热
闷痛。妇人多患此者。因无巾帻以遇风寒也。(入门)
x外候x
其状头汗恶风。当先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稍愈。(内经)有头皮浮顽不自觉者。有
口舌不知味者。或耳鸣。或目痛。或眉棱之间。有一处不若吾体。皆其渐也。(入门)
x头风偏正x
正头风者。满头皆痛。甚则项强。身体拘急。常兼左右。偏头风但在半边。在左多血虚有火。或风热。在右多
气虚痰郁。或风湿。(汇补)
x头风分辨x
血虚者。朝轻夕重。气虚者。朝重夕轻。风热痛者。遇热则发。风湿痛者。阴雨则甚。湿痰痛者。绵密无间。眩晕
吐逆。火郁痛者。喜暖畏光。面赤口渴。(汇补)
x头风瞎眼x
木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孔窍也。故有年久头风。便燥目赤眩晕者。乃肺金乘肝。气
郁血壅而然。宜清上彻下之法。(入门)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