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日益早也。(内经)所以正气胜而外出。则移早。为轻。邪气胜而入内。则移晚。为重。(汇补)
x脉法x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虚宜补。弦紧宜汗。弦而浮大可吐。弦而实紧可下。微弱为虚。代散则死。
如六脉迟缓者。将自愈。
x治法x
无汗须发汗。散邪为主。有汗当敛汗。扶正为先。(心法)邪疟及新发者。可汗吐下。虚疟及久病者。宜补气血。
稍久而正虚邪滞者。宜一补一发。若深入于阴分者。宜先升后汗。至如邪乘虚入。则宜以发散祛其客邪。
然后扶培胃气。痰食气滞。则先以消导散其壅滞。然后渐补脾元。(汇补)
x避其锐气x
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内经)凡疟方发之时。不可服药。须于未发两时之先。否则药病交争。
转深为害。(汇补)
x截宜权变x
数发之后。曾经汗解。可商截法。久则中气愈虚。病邪愈深。设或脉尚紧盛。邪气方锐。未可轻截。恐补住邪
气。变生他患。(汇补)
x截后宜补x
截而不愈。不可再截。恐损其气。宜分昼发夜发。寒热多少。以和解之。久则脾气虚衰。须服养脾祛痰之药。
脾气一盛。自然平复。(大全)
x疟病死症x
凡疟至吐泻不食。肿胀归腹者。不治。亦有峻补参、 而获生者。亦仅百中之一二也。(汇补)
x用药x
主以二陈汤。合柴胡汤。因寒。加羌活、苏叶。因暑。加黄连、香薷。因湿。加苍术、浓朴。因瘴。加菖蒲、藿香。
因食。加山楂、麦芽。因痰。加枳实、胆星。头疼。加川芎。胸满。加枳壳。口渴。加知母。甚加石膏。去半夏。呕吐。
加藿香。大抵外感寒多。非草果、浓朴不能温散。热多。非柴胡、黄芩不能清解。阳疟无汗。须用苍术、葛根。阴疟无
汗。须用升麻、柴胡。阳疟多汗。敛以参、术、黄 。阴疟多汗。敛以归、芍、乌梅。阳疟三四发后不愈者。截以不二
饮。阴疟数十发不愈者。提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蔻仁以分邪正而疟自止。脾虚多热者。清脾饮。胃虚多寒者。人参
养胃汤。其间日发。连两日发者。八珍汤大补气血。若微寒微热不能遽除。是正气已虚。邪气亦尽。加柴胡、
黄芩鳖甲。于补荣卫药中。寻当自愈。
x疟疾选方x
清脾饮(简易)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渴溺赤。脉弦数者。脉滑有力。用苍术。脉濡无力。用白术。
青皮 浓朴(姜炒) 草果 柴胡 黄芩 茯苓 半夏 甘草(炙各七分) 姜 枣
不二饮 治疟在阳分。三四发后。人壮可截者。
柴胡 黄芩 常山 知母 芍药 槟榔 青皮 甘草
水酒各一碗煎。露一宿。五更时服。忌热茶汤饭一日。
驱疟散(和剂) 治疟疾热少寒多。自汗肢冷。脉弦迟者。
前胡 柴胡(各八分) 桂心 桔梗 浓朴 半夏(各六分) 黄 干葛 甘草(各四分) 姜 枣
人参养胃汤 治虚疟食少诸症。
草果 人参 茯苓(各五分) 甘草 橘红(各八分) 浓朴 苍术 半夏(各一钱) 藿香(五分)
寒多。加干姜、桂枝。热多。加柴胡、黄芩、生姜、乌梅。水煎。
芎归鳖甲汤 治劳疟表虚里损。真元未复。疾虽暂可。少劳复作。
川芎 当归 鳖甲 茯苓 青皮 陈皮
半夏 芍药(等分)
生姜、乌梅煎。
四兽饮
即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生姜、大枣。
黄 鳖甲汤
黄 (中) 鳖甲(下) 何首乌(上) 陈皮(下)
柴胡养阴汤
柴胡(上) 当归(中) 陈皮(中) 知母(下)
疟母丸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各五钱) 三棱 蓬术 海粉(各七钱) 鳖甲(醋制一两) 香附(醋炒八钱) 麦
芽(五钱)
神曲糊丸。以补药送下。
小柴胡汤(仲景) 治疟往来寒热。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枣煎。加丹皮、山栀。名加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名柴胡白虎汤。
藿香正气散(方见似中风)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 六君子汤(三方俱见中风) 平胃散(方见暑症)
卷之三外体门
斑疹
属性:x大意x
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x内因x
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x外候x
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
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x外感发斑x
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阳毒发斑。有温毒发斑。四症之中。温毒为重。皆因热邪在表。不当下而下之。
乘虚入胃。或热邪在里。胃热不泄。二者皆能发斑也。(三因)初起。必有头疼身热之表症。先宜辛凉彻其表。
后用寒凉清其中。(入门)
x内伤发斑x
内伤发斑。轻如蚊迹。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表症。(入门)乃劳役过度。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症汗吐下后。中气虚乏。余邪无所归附。散于肌表。宜补宜降。不可妄行凉药。大建中汤。(指掌)
x阴症发斑x
阴症发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红。如蚊迹之状。此名阴斑。终不似阳斑之红显。因肾气太虚。阴盛
于下。迫其无根之火。聚于胸中。上熏肺分而为斑。若误作热症而用凉药者。非。宜调中汤温胃。其火自降。
而斑自退。(指掌)
x发疹内因x
疹属热与痰在肺。发则痒 不仁。多兼风湿之殊。(心法)
x发疹外候x
疹有豆粒。或如粟米。或如蚊迹。或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红靥隐密皮肤。不透出者。为瘾疹。颗粒显透皮
肤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咳嗽。头疼胸闷。发热自汗。更有风邪拥肺。气急鼻煽。咳不能卧。先用
润肺利邪之品。后变潮热。而头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气急如故。此因本气素虚。肺邪虽解。而阴火乘旺也。
脉大者。宜滋阴清肺。断不可误投参、 酸敛。以致不救。(汇补)
x赤白瘾疹x
赤疹因热。燥气乘之。稍凉则消。白疹因寒。冷气折之。稍暖则消。似白似赤。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
此脾经风热挟湿也。多因沐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入门)
x脉法x
斑疹郁热。或伏或绝。或细或散。斑疹热盛。阳浮而数。阴实而大。大率洪数有力者生。沉小无力者死。
x治法x
疹宜凉解。斑宜清火。痒者祛风。痛者清热。(绳墨)又斑疹并出者。不可纯用风药。恐变痰嗽渴呕疮疡。(汇补)
x用药x
外感斑势未透。升麻玄参汤发之。已透。人参化斑汤清之。内伤发斑。调中益气汤敛之。风热发疹。消风百
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汤清之。脾家风湿发疹。用黄瓜水调伏龙肝散服。
x外治法x
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蝉蜕、苏叶煎汤揩之。或葱白擦。或姜汁喷。使斑势掀发为度。
又法 痧疹发不出。气急鼻煽者。用芫荽捣烂。同酒浆研匀。热揩头面胸背。盖暖自愈。内服西河柳。阴干。
大剂与之。名曰独胜散。
x斑疹选方x
人参化斑汤 治外感阳实发斑。势如锦纹。
人参(一钱)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水煎。
升麻玄参汤 治外感热甚发斑。隐隐未透。
升麻 玄参 干葛 甘草(等分)
水煎。
调中益气汤 治内伤胃气虚而邪火为斑。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 五味(三粒)
水煎服。
调中汤 治阴斑。
苍术 陈皮 砂仁 藿香 甘草 芍药 桔梗 半夏(各八分) 白芷 羌活 川芎 麻黄 桂枝 枳壳(各七分)
水姜煎。
大建中汤 治阴虚阳气衰而浮越为斑。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附子(各五分) 生姜 枣子
水煎。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陈皮 川芎 蝉蜕 苍术 柴胡 甘草(各等分)
生姜、葱白。水煎。
鼠粘子汤 治疹发不彻。无里症者。
鼠粘子(上) 荆芥穗(中) 甘草(下) 防风(下)
防风通圣散 治瘾疹热甚。状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彻里。(方见火症)
x【附妊妇斑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