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84-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胡3g太子参9g炒白术芍各9g黄芩9g甘草3g姜半夏9g川芎3g蚕砂(包)15g僵蚕9g

服上方竟得药到病除,后又两度复发,投以上方辄效。

例四斑秃。孟氏子,年方弱冠,善交际,好经营。数年前夜寝时忽头发块块脱落。直径在2cm左右者有三块,较小者六、七处。余先授以《医宗金鉴》之方神应养真丹及洗发剂,经治两星期未见显效。改拟王清任《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病情依然无变化。最后投以小柴胡汤。服一周后见有短小稀疏之发生长,共服一月,发茂如初。今已五、六年,未复秃也。

例五

阳痿。某集团公司总经理,素体康健。但中年以后得一隐疾,先见早泄,后成阳痿。中西医药调治数年而竟罔效,后经友人荐举来就余诊。诊得六脉涩缩不畅,左关兼弦。与余言语对话之间,忧伤神色时有流露。余推测患者必有七情重伤,询之果然。据其脉症,病源当在肝气郁滞,宜先疏肝解郁、条畅气机。而观其以前所服方,尽皆滋肾壮阳之品,无有出其范围者。余取褚澄遗法:以白蒺藜500g,炒去刺,研为细末。日服二次,每次6g,开水送下。服完药粉,患者欣喜来告,连称“大效”,“自服药以来从未见有如此良效。”复诊脉见细软,并无他征。改拟两调肝肾、平补阴阳之方。服两月,病情更趋好转,已有正常性生活。但停药半年,又见反复,临场怯战,娇妻抱怨。再次来诊,脉象又变,左手弦而有力,右手软大,证现中气虚馁、肝火内炽之候。迳予小柴胡汤原方,连进数十剂,服后阳道再兴、人伦复常矣。

益气升清话“补中”

名医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生处战乱之世,民多饥馑、寒冷与精神刺激。由足疾病丛生,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往往乏效。东垣在其历久之医疗实践中,体察此等诸因最易耗人元气,伤人脾胃。因而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强调理脾胃,升中气,并自制补中益气汤方。

补中益气汤擅治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之证,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剂:方用甘温之品升其阳气,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其中黄芪补益肺气,肺气有权则卫护皮毛而实腠理,自汗叮止。元气不足,气促懒言,补之以人参。心火过甚,烦热内生,泻之以汁草。白术健脾,当归和血,陈皮调气。升柴以清轻之质,引发胃气上腾而复归本位。全方能益脾肺之气,散在表之寒,升下陷之阳。适用于脾肺气虚而见发热、自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咣便溏、脉洪虚软、舌淡苔白等证。亦可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及诸清阳下陷之证。故此方属于温而兼燥,补而兼升之剂。于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上盛下虚及肝肾精血亏损之人则犹若冰炭之不相宜矣。

清·魏玉横于《续名医类案》中持有异议:“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八九,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

上述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抵牾,盖东垣制为补中益气汤,用以治疗气虚下陷之证,原不用以治疗真阴不足。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之年,且地处北方,气候高燥,每易损伤脾胃而使阳陷入阴.其制此方,出于当时治疗之需要,本无可訾之处。而魏氏生于清代升平之时,处东南卑湿之地、鱼盐之乡,物阜民丰,淫欲日恣,则真阴易耗。凡此类者,固不可投补中益气,即稍涉温燥.恐亦不受。故魏氏又曰:“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此为智者平心而论、见道之言也。

自古迄今,成方之多正不知其数者也。一方有一方之主治功能及适应证候,方本无过,全在医家之善用不善用耳。魏氏所说虽确有至理,于今临证所见,沪地自多真阴亏损、上实下虚之人.而适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者,仍不乏其人。然余于使用补中益气汤之过程中,体会其有如下特点:其一是现今之患者少见单纯之中气下陷病证,每常兼夹他病,气虚下陷仅为主症或主因。故此类患者处方时不可纯用补中益气汤,宜随辨证加减化裁。其二患者易见全身性气虚证候或中气不足,常难见到下陷征象。临证时务必细心体认,方不致误。其三气虚之脉可见大而无力或细软无力。气陷轻微者,脉象常常不显特殊,而气陷严重者,可见寸弱尺强之脉。

今略举病例五则,以说明补中益气汤的部分功效。

(一)益气升清,头痛可医

某商店艺徒杨女,数年来苦前额疼痛,时发时止,屡服川芎茶调散及西药不效。一日痛复增剧,相邀余治。诊见脉细苔薄,自诉略有感冒。余诊此女中气虽弱,而当时以治标为急。投疏表、祛风、止痛、化痰之剂不应,感冒亦无好转。因思患者体倦乏力是中气之衰微;额痛作止不常为气虚清阳不升使然;而感冒之药非借元气以行其药势,则药效难以发挥。故治疗之关键当益中气、升清阳以健脾胃、实腠理。投补中益气汤加白芷,两帖感冒解,头痛大减,又三帖头痛如失,后竟不复作。

按:《医宗必读》云:“头为天象,六腑诸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脏之变,皆能相害。”因而头痛原因有外感,有内伤,有虚有实。而虚证之中,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可见头痛作止不常,且多绵绵而痛,兼见倦怠乏力,易于感冒。上述病证即属此类,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清,佐白芷既除风寒又善治头痛。古方神白散用白芷、甘草、姜葱、豆豉治风寒外感,杨吉老以一味白芷为丸,治头痛如神,名曰都梁丸,已成千古名方。加入补中益气汤中,则标本兼顾而药到病除矣。

(二)升脾化饮,痰嗽能治

于部徐某,年届四旬,常患咳嗽,入冬辄发。每服开肺化痰之宁嗽露,可以渐安,因而发必服之,已成案头常备之物。咳止后稍感寒邪又必复作。如此经历数个冬天,病终不除。1975年2月间就治于余,询知平素精神不振,胃纳不馨,饱食即胀满不舒、心下塞闷,大便软溏,日行二、三次。脉则细小,两尺软弱,舌质暗淡,苔呈薄白。闻其咳声轻浅无力,痰多而稀薄,断为气虚脾阳不运,兼水寒射肺而咳也。投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三剂而安,后亦不发。方为:

党参9g黄芪9g当归9g焦白术9g陈皮4.5g升麻3g柴胡3g炙草3g五味子3g于姜1.5g

按:此为气虚下陷兼有痰饮之证,故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配入干姜、五味化饮敛肺,双管齐下故收捷效。

(三)气陷腹痛,须仗补中益气

会计王某,年过五旬,素来健康无病。是年于乡下营建房屋,操持过甚。数日后,自觉脐下气海穴内隐隐作痛,时轻时剧。脉弦软,苔薄白。按其腹部绵软,且得按则痛减,故虑其气虚。予六君子汤,不效。更加归、芍以调和肝脾,亦不知。余反复推究病情,思必因负重过度,而致中气下陷。前方有益气之能,而乏升举之力,法当补而兼升。且用力不当每致气滞,气滞则血亦不畅,理宜兼顾。因此给予补中益气丸及三七片同服。丸药每日三次,每次10g。片剂仅服常量之半,日服二次,每次二片。三日后腹痛止。为巩固疗效计,嘱续服补中益气丸250g,三七片二瓶。以后直至退休,未闻腹痛重作也。

(四)子夜晕厥,应用泻火升提

某商店经理甘先生,三十八岁。1978年诊,患者形躯肥胖,素体尚健。然近年余以来,却患一奇症:每晚睡至半夜辄醒。四肢不能动弹,口不能言,但心中了了,外界之声响及家人之活动,悉知悉见。如此经历两小时许,即自行复常,自昼除稍感疲劳外,并无他异。时至夜半,病必复作。循此规律周而复始。虽经中西医药多方治疗,略无征验。嗣后,在某区中医院住院四十天,医家从“怪病皆属于痰”立论,药用二陈汤加味,予以行气化痰,服三十多帖,未见影响。出院后来就余诊。余察其脉象细软,而两手寸脉尤见细弱.左尺搏大鼓指。推详脉证,是“阳气下陷阴中”之见证。夜半虽阴气极盛,而子时为一阳初生之时,阳气来复,阴霾渐退。值此阴阳交替之候,阳当渐壮而胜阴,缘患者阳气下陷,滞于阴中,无力升腾,是故阳气当升而不能升;又因阴中阳气内郁,阻碍阴阳进退之路,故阴气当退而不能退。如此便使阴阳之气不能顺利交替接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