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 
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温之则浮焰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 
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而其病益甚矣。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此因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夫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胃之阳 
虚也。涩 
则伤脾者。脾之阴伤也。谷入于胃而运于脾。脾伤则不能磨。脾不磨则谷不化。而朝食者暮当下。暮 
食者朝当下。若谷不化。则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夫脾胃、土也。土德本缓。而脉反紧。 
则肝有余。土气本和。而脉反涩。则血不足。脏真不足。而贼邪有余。故曰难治。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气方逆。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 
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哕而腹满者。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与病患欲吐者不同。故当视其前后二阴。知何部不利而利之。 
则病从下出。而气不上逆。腹满与哕俱去矣。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散阴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 
x吴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上焦有寒也。头者诸阳之会。为阴寒之邪上逆而痛。故亦宜茱萸汤。以散阴气而益 
阳气。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邪气乘虚。陷入心下。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 
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 
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斤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为呕者之法。而杂病肝胃之火。上冲下注者。亦复有之。半夏、生 
姜。散逆于上。黄芩、芍药。除热于里。上下俱病。中气必困。甘草、大枣合芍药、生姜。以安中而 
正气也。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饮。随气上逆。而阻其谷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饮。生姜降逆。逆止饮 
消。谷斯下矣。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病膈间有痰饮也。后思水者。知饮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之义。 
夫饮邪已去。津液暴竭。而思得水。设不得。则津亡而气亦耗。故当急与。而呕吐之余。中气未复。 
不能胜水。设过与之。则旧饮方去。新饮复生。故宜猪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脉弱便利而厥。为内虚且寒之候。则呕非火邪。而是阴气之上逆。热非实邪。而是阳气之外越矣。 
故以四逆汤救阳驱阴为主。然阴方上冲。而阳且外走。其离决之势。有未可即为顺接者。故曰难治。 
或云。呕与身热为邪实。厥利脉弱为正虚。虚实互见。故曰难治。四逆汤舍其标而治其本也。亦通。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邪在少阳之经。欲止其呕。必解其邪。小柴胡则和解少阳之正法也。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半夏(一升)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 
白蜜益虚安中。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 
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此大半夏汤之旨也。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 
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胃。而气反出之矣。故以大黄通其大便。使浊气下行浊道。而呕吐自 
止。不然。止之降之无益也。东垣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亦是此意。但有缓急之分耳。 
再按、经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夫阳气、天气也。天气闭。 
则地气干矣。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则天不降矣。可见天地阴阳。同此气机。和则俱 
和。乖则并乖。人与天地相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脾胃。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丹溪 
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大黄甘草汤之治呕吐。法虽异而理可通也。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猪苓散治吐后饮水者。所以崇土气。胜水气也。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未已。 
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 
x茯苓泽泻汤方x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吐后水去热存。渴欲得水。与前猪苓散证同。虽复贪饮。亦止热甚而然耳。但与除热导水之剂足 
矣。乃复用麻黄、杏仁等发表之药者。必兼有客邪郁热于肺。不解故也。观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 
知矣。曰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者。以麻、杏、甘、石。本擅驱风发表之长耳。 
x文蛤汤方x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与前干呕吐涎沫头痛不同。彼为厥 
阴阴气上逆。此是阳明寒涎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 
止呕哕也。 
x半夏干姜散方x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寒邪搏饮。结于胸中而不得出。则气之呼吸往来。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 
不哕。皆寒饮与气。相搏互击之证也。且饮、水邪也。心、阳脏也。以水邪而逼处心脏。欲却不能。欲 
受不可。则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也。生姜半夏汤。即小半夏汤。而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 
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x生姜半夏汤方x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