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也是一个官称。《灵兰秘典论》这篇文章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五脏比喻为中央官员,把六腑比喻为地方官员。六腑都是干活的官员,是基层的干部,做很细致的工作;而中央官员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起到一个权衡治理、统摄大局的作用,如果人的身体没有这种统摄作用,也会垮掉。《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为贵,六腑为贱。 

  肺为帝王师 

  五脏中,最“贵”的是心,它是“君主之官”。它的下一级就是肺,肺是“相傅之官”,“相”即宰相,“傅”即师傅。在人体当中,心虽然是最高位,处于南方,但是从人体解剖方面来讲,肺比心的位置高,所以肺可以做君主的师傅,相当于刘伯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肺主管“治节出焉”。一般来说,大家会认为“治”是治理调节,肺主管治理调节,但这样理解比较粗俗,毛泽东曾经说过“天下大乱方能天下大治”,实际上“治”是与“乱”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就是指“正常”,乱是混乱,治是正常。肺的“治节出焉”就是指,如果肺的功能很好,人正常的气机才能表现。 

  而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也要通过节来表现。比如有些人到了某个节气的时候,关节就会出现疼痛,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正常的气的作用导致的,如果是不正常的气机,就会导致节的关键点出现问题,造成疼痛的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各种各样的节日。节到底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看竹子的竹节,竹子长一段以后,就会有一个关键点,那个关键点就是节。中国古代强调过节,实际上是告诉大家:每到一个节日,人们的生活都会出现一次转变、转机,“节”其实是转机的意思。过节为什么要休息?实际是在告诉大家,要通过这种保持休息的、安闲的状态,来让自己平安地度过气机的转换点。 

  但是人们现在对过节有认识上的误区,似乎过节就意味着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日子来了,这样反而会造成很多的节日病,这跟古代的理念恰恰相反。古人认为,这种时候要休息,才可以躲过节节坎坎。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春节就是一个大鬼,怎么躲过去?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就有很多办法,首先,人们过春节的时候会放鞭炮,放鞭炮其实就是在驱鬼。其次,过节的时候,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因为聚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可以抗衡邪气。再次,人们还要守岁,因为“岁”是个大怪兽,人们一夜不睡,大家坐在一起,让关键点的这个鬼能够过去,守岁时,到处灯火通明,因为鬼怕灯、怕火。这样,大家就能很好地去理解“节”的意思。在中医理论里,肺的第一个功能是“权衡治理,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全是由肺主管的。半夜三点到五点的时候,是肺经当令,它开始重新分配全身的气血,所以夜里三点到五点的睡眠,是必须要保障的。这个时候人们如果不睡,就会干扰肺气对全身气血的输布,因为在分配的状态下,所有的部门最好都能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局面。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个部门处在活跃的状态,那么它要的气就会多,就会干扰中央输布的功能。但是有的人恰恰会在半夜三点多钟起一次夜,这个怎么解释?当气血要全身输布的时候,如果人有一泡尿憋着,它也会影响全身气血的输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该排泄就去排泄掉,只要回来能够继续睡着就没事了,它并不影响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肺还是会去正常分配全身的气血。 

  快死的人,医生会给他们上呼吸机,但还是不行,他们还是猛喘,他们身体内部的气已经严重不足了,不是外界就能给的。为什么外界不能给?因为中医说到“气”时,气降不降得下去,还同另外一个脏器有关,就是肾。“肾主纳气”,肾的收藏能力强,气才能够进入身体,包括呼吸之气;如果肾的收藏能力不强,气可能只到咽喉部位,也可能只到胸部。 

  有的人自己安静下来时,会觉得胸闷,就是因为他肾气虚了,他的气下不去,只能停留在胸部那里,肾主纳气的功能已经很弱了。那么,如果一个人“肾主纳气”的功能弱了,就说明他有肾虚的病。比如说肺炎、感冒咳嗽这些普通的毛病,可能还处于司呼吸的这个层面,是由肺寒造成的,但是如果是很虚的哮喘,躺都躺不下去,病症的根就在肾而不在肺了。而肺和肾之间又隔着胃,这个胃气足不足也很重要。《黄帝内经》认为“人受气于谷”,“谷”就是粮食,所以人体内部的气,是从胃来的,是从食物当中来的,如果人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很强,人体自身的气就会很足。人活在后天,所以一定要把脾胃养好,“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人们吃下食物之后,食物的精华输布出来给肺,由肺输布全身,人才有足够的气。 

  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就是指在这个气里边,比较清的那一部分,即比较精微的物质,就为营气,比较浊的部分为卫气。精微的部分行在脉络中,经脉是全身心的,是“如环无端”的。在中医学上,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人全身的经脉都应该通畅,如果不通畅,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肺可以“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