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现全国僧众遵行的《敕修百丈清规》,为元朝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修订的。
【寺院管理制度】
古印度僧团中原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称为维那,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西序有前堂首座和后堂首座(统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佛教经籍)、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知浴(掌管浴室)、知殿(管佛殿、法堂的香灯)等。东序有都监事(总管寺务)、维那(领众熏修,执掌僧众威仪进退纲纪)、副寺(掌管财务、总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直岁(管理寺内劳务)等。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佛教三大分支之(南传)上座部佛教】
更新时间2010…4…19 11:35:41 字数:9134
【佛教三大分支之(南传)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
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论,学说,学派,宗派,部派。
1、此系传承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的言教和行持,故称「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因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故也称「南方佛教」。
3、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巴利语,所以也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来源】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诤,并没出现多少分歧。
在佛陀涅盘那年的雨季安居,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与会大众一起记诵和核定佛陀传法45年中所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在结集经律后,阿难尊者提到佛陀在临般涅盘前曾经说过:
「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由于当时阿难尊者并没有及时请示佛陀什么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于是与会者就此发表了不同看法。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thera)的观点主张(vàda)就称为「上座部」(Theravàda),即长老们的观点。同时,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但是,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终都坚持三项恒久不变的原则:
1。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2。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3。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
这是佛陀的教诫,也是上座们的观点。
佛灭一百年左右,在第二次大结集时,教团开始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
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特点】
1。以佛法僧为信仰中心
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无论出家僧人还是在家信徒,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和崇敬,菩提树、佛塔、佛像、经书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身披棕褐色袈裟的僧人社会地位是崇高的。
根据上座部佛法,现在的教法是由释迦牟尼(Sakya-muni)所证悟并开示宣说出来的。所以,现在凡是修学正法、律的弟子,无不以苟答马佛陀为本师。现在所处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现在的世界亦是苟答马佛陀的教化区。所谓「二佛不并化」,在一个世界中的某一段极漫长的时期内,唯有一位佛陀出现于世间并教化众生。如果说在一个世间有两尊或多尊佛陀出现,或者说在某一尊佛的教化时期有其它的佛陀出现,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专指苟答马佛陀。
当然,上座部佛教认为在苟答马佛陀之前还有许多位佛陀曾经出现于世间,其中包括经常提到的六位过去佛陀。除此之外,过去与未来皆有无量佛陀出世。不过,每一位佛陀所觉悟的法皆相同,而且每一位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也相同,皆宣说四圣谛、缘起法、八圣道,皆教导戒定慧,教导止观禅修。在教法方面,因为诸佛所宣说之法皆相同,所以,礼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礼敬一切诸佛之法。
根据上座部佛教,僧伽可以分为胜义僧和世俗僧两种。胜义僧又称为圣者僧,乃是指证悟道果的圣弟子,亦即「四双八辈」的世尊声闻僧;而世俗僧则是指已受具足戒、身披佛制袈裟、现出家沙门相的比库、比库尼僧。在上座部教区,对于严守戒律、精通三藏、德高望重的比库,能够得到广大僧俗弟子的尊重。
除了佛法僧三宝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并不皈依、敬事诸天神鬼。作为一位上座部比库,他甚至不用向一位天神合掌礼敬,哪怕这位天神是一位已经证悟圣果的护法天神。根据戒律,比库只应礼敬佛陀以及先受具足戒的上座比库。上座比库可以接受诸天、婆罗门、在家人的恭敬、礼拜、供养,当然也包括国王在内。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国王或总统、首相见了有德的长老比库,也会行五体投地礼,因为比库是佛法僧三宝的代表,是住持正法的代表。
2。以律经论为教法根本
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三藏圣典及其注疏而来。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凡是接受上座部传统教育的佛教出家人,在沙马内拉'注'阶段就必须背诵许多佛教经论。时至今日,上座部佛教国家尚有为数不少的能够背诵出所有三藏圣典的大长老。上座部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特重佛陀所说,特重传统的巴利三藏圣典。
在广大上座部教区,虽然圣贤辈出,然而却没有一例因倡议特殊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当然,上座部僧团也存在着一些宗派,但那也只是在持戒松紧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经典与教理方面还是一致的。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
假如有位佛教学者或历史学家想撰写一本所谓《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史》之类的著作的话,他可能会发现有关资料将异常缺乏,以至于不得不回来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批注。因为在上座部佛教的整个传播历史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将近两千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但其教义、思想的发展及改变却微乎其微,自始至终皆以巴利三藏及其批注为教法之根本。
'注'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汉传佛教译为「沙弥」。
3。以戒定慧为禅修次第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根据上座部佛教,要成为一名比库首先应当尊重戒律。正因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钱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库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两千六百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团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
在缅甸东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