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啼声。
  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上用1234567,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四罪】【欢兜】【三苗】【鲧】【五龙氏】
更新时间2010…1…27 14:13:58  字数:17482

 【四罪】
  欢兜、共工、三苗、鲧合称为“四罪”。
  【四凶四罪】
  四凶四罪古书均有记载,且皆与五帝之中的舜有关,舜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四凶、四罪。《史记》《尚书》均有其详解。皆为人。
  但是在《山海经》中,四凶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
  四凶: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
  四罪:共工、三苗、鲧和丹朱。
  流四罪即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凶即浑敦、穷奇、梼杌、饕餮。舜均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注:浑敦,黄帝不才子;穷奇,少昊不才子;灌兜即丹朱,尧不才子;梼兀,颛顼不才子;饕餮,炎帝后裔缙云氏不才子。以上四凶加上四罪之一的灌兜在《左传·文公十八年》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史记》记载】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共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些就是四罪的罪状。
  【共工】
  在四罪里面,“共工”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识的,有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在这里我在多作下解释。古籍记载,共工是“人身蛇面、朱发”,后与颛顼争帝位不成而“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让女娲给他收拾烂摊子。《尚书·尧典》里说,共工作尧的水官,尧评价他“静言庸为,象恭滔天”,意思是说,共工话讲得好听,做起事来不按章法又做不好,表面恭敬,事实上无法无天。古代神话中,共工为水神,实则是水官共工。《山海经·海内经》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音‘妖’)生炎居,炎居声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这里说共工竟然是炎帝的三世孙,火神祝融之子。《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称天势以隘制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注1)”。古籍中有关共工的记载那么多,无非是要说明他是水神或水官,总之与水有说不尽的渊源。
  【鲧】
  “鲧”本是颛顼氏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中描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为鲧。”鲧又是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鲧治水的方法为堵,但由于水势过大而失败,直到禹采用疏通的方法才将洪水制止。按照历史记载,舜把鲧流放到羽山,,而《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是说,鲧为治水不违背帝命偷取息壤,息壤是一种会无限生长的土壤,结果帝命祝融杀他于羽山。而他的悲惨结局却成就的大禹的功业,大禹也因平“四凶”“四罪”有了让他名列“五帝”的资本。
  【三苗】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欢兜】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唐尧时人,因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舜流放到崇山。据《辞源》载:“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
  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欢兜】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唐尧时人,因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舜流放到崇山。据《辞源》载:“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
  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也作,讙兜。《庄子·在宥》:“尧于是放讙兜於崇山。”《史记·五帝本纪》:“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三苗】
  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公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也许就是三苗被迁的原因,也是历史上对三苗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