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脉也。 
林澜曰:热厥亦有不同,如传邪入府,秘结不通,燥矢在内,非下不可者,以承气治 
之之证是也。若火极似水,里有大热,而大便不闭,无燥粪可除者,滑则里热已深, 
厥则邪陷已极,非以白虎涤其极热,则亢甚之阳,何以清耶! 
吴人驹曰:厥,因阳气不相顺接,其脉当见阴象。脉滑为气有余,是阳盛于内,格阴 
于外,内则实热,外而假寒者也,白虎以清解实热,则厥自解矣。辨之之法,冷必不 
甚,浮而近之则冷,按之肌骨之下,则反热矣。 
@@@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 
伤寒阴证见阳脉者,虽困无害,无宁俟之也。今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而曰可灸之者 
,盖以欲温则有阳脉之疑,欲清则有阴厥之碍也。夫证脉无寒热之确据,设以促之一 
阳脉清之,惟恐有误于脉;或以厥之一阴证温之,又恐有误于证,故设两可之灸法, 
斯通阳而不助热,回厥而不伤阴也。 
【集注】 
喻昌曰:伤寒脉促,则阳气跼蹐可知,更加手足厥逆,其阳必为阴所格拒而不能返, 
故宜灸以通阳也。 
张璐曰:手足厥逆,本当用四逆汤,以其脉促,知为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 
以通其阳,不用温经以助阳也。 
@@@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必便脓血。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 
为进也。 
【注】 
伤寒邪在厥阴,阳邪则发热,阴邪则厥寒,阴阳错杂,互相胜复,故或厥或热也。伤 
寒发热四日,厥亦四日,是相胜也。今厥反三日,复热四日,是热多厥少,阳胜阴退 
,故其病当愈也。当愈不愈,热仍不止,则热郁于阴,其后必便脓血也。若厥九日, 
热反三日,则厥多热少,阴胜阳退,故为病进也。 
【集注】 
程知曰:此即厥热往复之机,知阴阳进退之义,明厥证所重在阳,则厥阴之大旨昭然 
矣。 
张璐曰:太阳以恶寒发热为病进,恐其邪气传里也;厥阴以厥少热多为病退,喜其阴 
尽阳复也。 
程应旄曰:厥阴、少阳,一藏一府。少阳在三阳为尽,阳尽则阴生,故有寒热之往来 
;厥阴在三阴为尽,阴尽则阳生,故有厥热之胜复。凡遇此证,不必论其来自三阳、 
起自三阴,祗论厥与热之多少。热多厥少,知为阳胜,阳胜病当愈;厥多热少,知为 
阴胜,阴胜病日进。热在后而不退,则为阳过胜,过胜而阴不能复,遂有便血诸热证 
;厥在后而不退,则为阴过胜,过胜而阳不能复,遂有亡阳诸死证。所以调停二者治 
法,须合乎阴阳进退之机,阳胜宜下,阴胜宜温,若不图之于早,坐令阴竭阳亡,其 
死必矣。 
吴人驹曰:『内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是伤寒以热为贵也 
。然热不及者病,太过者亦病。故此二节,论寒热之多少,以明不可太过与不及也。 
@@@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 
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 
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 
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 
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 
出而复去之文也? 
【注】 
热而不厥为阳,厥而不热为阴。伤寒始发热六日,厥亦六日,至七日仍发热而不厥者 
,是阳来复,当自愈也,今厥九日,较热多三日,是阴胜阳,故下利也。凡厥利者, 
中必寒,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是阴邪除去胃中阳气,而为除中之病也。恐者,疑 
而未定之辞也。故以索饼试之,食后不发热,则为除中,若发热,知胃气尚在,则非 
除中,可必愈也。若食后虽暴发热,恐热暂出而复去,仍是除中,故必俟之三日,其 
热续在不去,与厥相应,始可期之旦日夜半愈也。若俟之三日后,虽热不罢而亦不愈 
,且脉犹数者,此为热气有余,留连荣卫,必发痈脓也。 
【集注】 
方有执曰:食,饲也。索,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饲之也。一说无肉曰索,谓不令 
犯食禁也。旦日、明日平旦,朝而阳长之时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数以候热。 
痈脓者,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壅瘀则腐化,故可必也。 
吴人驹曰:除者,去也;中者,中气也,乃中气除去,欲引外食以自救也。 
@@@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 
「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非除中证矣。 
有此四字,始与下文反与黄芩汤之义相属。 
【注】 
伤寒脉数,六、七日,厥而下利,热厥下利也,当与黄芩汤彻其热。今伤寒脉迟六、 
七日,厥而下利,寒厥下利也,当与理中汤温其寒。而反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乃胃气将绝,求食以救,终无补于胃也,故曰 
必死。 
【集注】 
方有执曰:反者,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亦除也。应,亦当也。反能 
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无土不生也。 
程知曰:言脉迟为寒,不宜更用寒药,以致有除中之变也。中气为阴寒革除,则胃中 
无根之阳气将欲尽除,而求救于食,故为死证。 
@@@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注】 
厥逆,阴也。发热,阳也。先厥后发热,而利必自止者,是阴退而阳进也。见厥复利 
者,是阳退而阴进也。热多厥少,病虽甚者亦可愈;厥多热少,病虽微者亦转甚。可 
知厥热,乃阴阳进退生死之机也。 
【集注】 
汪琥曰:厥阴者,阴之尽,厥阴之经,阳气甚微,故不论阴阳二证,寒热之邪,但至 
其经,无有不发厥者,盖厥即为逆,起于手足,今曰先厥者,此初起便厥,厥即下利 
发热者,则阳气复而利必自止也。 
@@@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 
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注】 
此承上条而详辨之,以出其证也。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热若退, 
为欲愈也。若厥回利止,其热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阴病。从阳化热,其邪上循本 
经之脉,故咽喉痛痹也。若厥回发热,无汗利不止者,是厥阴邪热。因利下迫,伤及 
脉中之血,故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谓热邪下利,而不复上病咽痛也。 
可知下利止,其喉为痹者,谓热邪已上,病咽痛,即不复病下利也。 
【集注】 
喻昌曰:先厥后热下利止,其病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热邪有余,上攻咽喉 
而为痹也。既发热虽无汗,为其阳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则无汗明系邪不 
外出,热郁在里,必主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见热邪在里,即不复在表, 
在下,即不复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热伤上焦气分也。痹者,闭也。咽中痛甚,其喉必闭而不通, 
以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也。无汗利不止,便脓血者,此热伤下焦血分也, 
热邪注下,则不干上,故曰:其喉不痹。 
@@@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注】 
厥阴下利脉数,热利也。若热微汗出,知邪微欲解,下利必自止,故令自愈也。设脉 
复紧,为表邪犹盛,未能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 
,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脉紧,寒邪犹盛,故云:未解。 
沈明宗曰:数条乃指厥而下利便脓血者。或见实大、浮数、微弱、沉涩、弦紧、洪长 
诸脉,当分虚、实、寒、热,即知欲愈未愈,真为察病之微旨也。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 
厥阴下利,有大热而渴,脉强者,乃邪热俱盛也。今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