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应旄曰:太阳本证现在,而反汗出濈濈然者,虽表证未罢,已是转属阳明也。濈濈
,连绵之意,即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是也。
@@@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注】
伤寒之邪,传入阳明,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虽有燥渴,乃大青龙汤证,不
可与白虎汤。即有阳明渴欲饮水热证,应与白虎者,亦必审其无太阳表证,始可与也
。加人参者,以其脉浮不滑,非有余也,且欲于大解热中,速生其津液也。
【集注】
郑重光曰:此申明用白虎汤之法。以白虎但能解热而不解表,若稍带外感,有无汗、
恶寒、身痛、头疼之表证,慎不可用也。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白虎加人参汤方
属性: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方
@@@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
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汤
证矣。
【注】
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脉浮滑者:浮为表有
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
曰:表有热里有热也。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
也。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
【集注】
程知曰:滑则里热,云浮滑则表里俱热矣。大热之气,得辛凉而解,犹之暑暍之令,
得金风而爽,故清凉之剂,以白虎名之。又曰:厥阴条中有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
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证此条之非里有寒矣。
魏荔彤曰: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藏府之里,亦如卫为表,荣为里,非指藏府而言也
。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白虎汤方
属性: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筋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出,热烁胃中,故渴欲
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内外大
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
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
臣;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
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
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
方中有更加人参者,亦补中益气而生津也。用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
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也。
@@@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
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
病人,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今又寒热如疟状
,每至日晡所即发潮热,日晡者,乃申酉阳明王时,故曰:属阳明也。证虽如此,当
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又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入里,则汗
出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
属太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
程知曰:病人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时发热,
则邪入阳明审矣。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脉
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注】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不解,入里微烦者,乃栀子豉汤证也。今小便数,大
便因□,是津液下夺也,当与小承气汤和之,以其结热未甚,入里未深也。
【集注】
喻昌曰: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皆是邪渐入里之机,故用小承气汤和之。
程应旄曰:吐、下、汗后而见烦证,征之于大便□,固非虚烦者比。然烦既微而小便
数,当由胃家失润,燥气客之使然,胃虽实非大实也。以小承气汤取其和也,非大攻
也。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小承气汤方
属性:大黄四两 厚朴(去皮,炙)二两 枳实(大者,炙)三枚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
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其脾为约,麻
仁丸主之。
【注】
趺阳,胃经脉也。趺阳脉浮而涩,阳浮则胃气强,阴涩则小便数,阴阳相搏,则热盛
而液竭矣,故大便则□也。其名为约者,谓脾为邪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名
脾约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幽。其不敢恣行承气者,以脉涩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胃脉浮涩,不可大攻,宜用麻仁丸润法也。趺阳,胃脉也。在足跗上,动
脉应手。浮则阳热盛而胃强,涩则阴津少而小便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阳强
则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约其食物,如一、二弹丸也,此不当下而当润之。
程应旄曰:麻仁丸润燥通幽,伤寒不可恣行大承气可知矣。所以然者,以其为太阳阳
明,非正阳阳明胃家实者比也。推之少阳阳明,其不可以正阳阳明胃家实之法治之。
更可知矣。
汪琥曰: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盖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脉浮;脾家之津液
少为阴弱,故脉涩。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中之阳而扶脾之阴也。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麻仁丸方
属性:麻仁二升 芍药半筋 枳实半筋 大黄(去皮)一筋 厚朴(去皮)一筋 杏仁(去
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右六味,蜜合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集解】
方有执曰: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枳实、厚朴能导固结之滞,芍药敛液以辅润,
大黄推陈以致新,脾虽为约,此能疏之。
@@@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注】
伤寒吐后,胸不胀满而腹胀满者,是表邪已尽,胃中壅热故也。宜与调胃承气汤,下
其热而和之。以无□痛,故不用大小承气也。
【集注】
程知曰:言吐后腹胀满宜调胃也。热在上焦则吐,吐后腹胀满,则邪不在胸,其为里
实可知。然胀满而不□痛,自不宜用急下之法,但与调胃承气,和其胃热可耳!『内
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也。
程应旄曰:吐伤津液,燥气不能下达,遂成土郁,是以腹胀满,用调胃承气,一夺其
郁可耳!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调胃承气汤方
属性:大黄(去皮,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
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
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
和也。
@@@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
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实烦
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
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
@@@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