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输水走皮毛; 从汗而解; 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 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夫短气有微饮; 此水饮停蓄;
呼吸不利而然也。 『金匮』并出二方; 妙义益彰。 呼气之短; 用苓桂
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 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 吸气之短; 用肾气丸
之重降以通其阴;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按】风水; 阳水也; 石水; 阴水也。 阳水多实; 阴水多虚。 阳水在
上;故多喘; 阴水在下; 故多满。 所以治阳水用散用攻; 治阴水用温
用补。 然阴中必有阳; 此方治阴水之在阳而上者也; 肾气丸治阴水之
在阴而下者也。 于此推之; 阳中亦必有阴; 故有小青龙阳; 五苓散之
治法也。 今举世不分阴阳虚实; 皆以金匮肾气汤治之; 服之不效; 终
不改辙; 每至吐血而死; 良可叹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疏凿饮子
属性: 治遍身水肿; 喘呼口渴; 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商陆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
小豆等分加姜皮; 水煎服。
【注】经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若水饮阻于内; 风寒束
于外; 则三焦之气化不行。 上焦之如雾; 中焦之如沤; 同为下焦之如
渎也。 以致水气外泛; 皮肤作肿; 内停腹里作胀; 上攻喘咳呕逆; 下
蓄小便不利; 种种诸证; 而治法总不外乎表里也。 小青龙汤; 真武汤
;越婢汤; 五苓散; 疏凿饮子五方; 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 小
青龙汤治表里寒实; 中有水气; 真武汤治里有虚寒; 中兼水气。 二证
俱内不作胀; 外不作肿; 故一以麻; 桂辈散寒以行水; 一以姜; 附辈
温寒以制水也。 越婢汤治表里实热; 中有水气; 五苓散治表里虚热;
中有水气。 故一以麻黄; 石膏; 散肤之水; 清肌之热; 以消肿也; 一
以桂; 苓; 术; 泽; 解肌表热; 利所停水; 以止吐也。 疏凿饮子治表
里俱实; 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 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 故以商陆为君
;专行诸水。 佐羌活; 秦艽; 腹皮; 苓皮; 姜皮; 行在表之水; 从皮
肤而散; 佐槟榔; 赤豆; 椒目; 泽泻; 木通; 行在里之水; 从二便而
出。上下; 内外; 分消其势; 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 至于越婢汤
:加半夏者; 因喘气上逆; 用之降逆也。 加附子者; 因汗出恶风; 散
表固阳也。 小青龙汤加石膏者; 因喘而烦燥; 用之兼清胃热也。 五苓
散以术; 桂易滑石; 阿胶; 名猪苓汤; 专清阴兼治水也。 真武汤; 去
生姜加人参; 名附子汤; 专温阳不治水也。 由此可知仲景用方; 于群
温剂中; 加以大寒之品; 大寒剂中; 加以辛热之品。 去桂枝加滑石;
则不走外; 去生姜加人参; 则不治水。 其转换变化; 神妙如此; 拘拘
之士; 不足语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
属性: 治肺痈喘不得卧。 及水饮攻肺喘急者。
葶苈 ( 苦 ) 一两 大枣十枚以水五钟; 先煮枣三钟; 去枣纳葶苈;
煮取一钟半; 顿服; 弱者减服。 戒盐酱。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苏葶定喘丸
属性: 治饮停上焦; 攻肺喘满不得卧; 面身水肿; 小便不利者。
苦葶苈子 ( 研泥 ) 南苏子 ( 研泥 ) 各等分; 合均; 用枣肉为小
丸;阴干; 磁罐盛之; 恐渗去油性; 减去药力。 每服三钱; 于夜三更
时白汤下; 以痢四; 五次为度; 痢多则减服之; 痢少则加服之。 次日
身软; 则隔一日; 或隔二日服之。 形气弱者; 先减半服之; 俟可渐加
。戒盐酱; 服之即奏奇功; 如不严戒一切咸物; 即对证用药; 万无一
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舟车神佑丸
属性:又名净腑丸
治水肿水胀; 形气俱实。
黑牵牛 ( 炒 ) 四两 大黄 ( 酒浸 ) 二两 甘遂 ( 面裹煨 ) 一两
大戟 ( 面裹煨 ) 一两 芫花 ( 醋炒 ) 一两 青皮 ( 炒 ) 一两
橘红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五钱 轻粉一钱; 右为末; 水丸; 每服
五分; 五更白滚水下; 大便痢三次为度。 若一二次不通痢; 次日仍服
。或六分七分 ; 渐加至一钱; 若服后大便痢四; 五次; 或形气不支;
则减其服; 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 二; 三日服一次; 以愈为度。 甚者
忌盐酱百日。
【注】葶苈大枣汤; 苏葶定喘丸; 舟车神佑丸; 三方皆治肿胀之剂。
然葶苈大枣汤; 治水停胸中; 肺满喘急不得卧; 皮肤浮肿; 中满不急
者;故独用葶苈之苦; 先泻肺中之水气; 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 苏葶
定喘丸; 即前方加苏子以降气; 气降则水降; 气降则输水之上源; 水
降则开水之下流也。 舟车神佑丸; 治水停诸里; 上攻喘咳难卧; 下蓄
小便不利; 外薄作肿; 中停胀急者; 故备举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
;大黄; 直攻水之巢穴 ; 使从大; 小二便而出; 佐青皮; 陈皮; 木
香以行气; 便气行则水行 ; 肿胀两消; 其尤峻厉之处; 又在稍加轻
粉;使诸攻水行气之药; 迅烈莫当; 无微不入; 无穷不达。 用之若当
;功效神奇; 百发百中。 然非形实或邪盛者; 不可轻试; 苟徒利其有
却病之能; 消而旋肿; 用者慎之!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实脾饮
属性: 治身重懒食; 肢体浮肿; 口中不渴; 二便不实。
白术 ( 土炒 ) 茯苓 甘草 ( 炙 ) 厚朴 ( 姜炒 )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 加姜枣煎服。 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 则土不能制水; 水妄行肌表; 故身重浮肿。 用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 则中寒不能化水; 水
停肠胃; 故懒食不渴; 二便不实。 用姜; 附; 草果; 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 茯苓; 厚朴; 木香; 木瓜者; 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
也;土者水之防也; 气行则水行; 土实则水治; 故名曰实脾也。 然此
方导水利气之力有余; 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 固所宜也。 若气少声微
;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 数倍茯苓以君之; 温补元气以行水; 为万当
也。
【按】苓桂术甘汤; 实脾饮; 肾气丸; 皆治阳虚水气之证。 苓桂术甘
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 水留于上;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故用苓
;桂; 术; 甘之品; 扶阳通气输水道也。 实脾饮; 治中焦阳虚不能蒸
化;水渍于中; 外泛作肿; 二便通利; 故用姜; 附; 苓; 术之剂; 培
土温中; 胜寒湿也。 肾气丸; 治下焦阳虚; 不能行水; 小便不利; 肢
体浮肿; 喘急腹胀; 故用桂; 附; 地; 苓之辈; 温而补之; 以行水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清脾饮
属性: 治痰积成疟; 无表里证者。
青皮 厚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水煎服。
【注】疟为少阳病; 兼太阳表者; 麻桂各半汤汗之; 兼阳明里者; 大
柴胡汤下之; 若不兼表里 ; 或已汗; 下而仍作者; 当从少阳和解法
也。是方以小柴胡; 四君二汤合剂; 清少阳而顾及于脾; 故名曰清脾
也。减人参者; 以气不虚也; 加草果; 厚朴气味俱厚之品; 取以输胃
之积; 加青皮; 佐茯苓; 半夏; 用以破痰之原。 先哲云: 无痰不成疟
;无积不成疟; 此汤是也。 若夫气虚者仍加人参; 气实者更加槟榔;
热多者加石膏; 汗多者加桂枝; 自当临病斟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芍药汤
属性: 治滞下赤白; 便脓血; 后重窘痛。
芍药二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三钱每服半两 ; 水煎服。 痢不减; 加大黄。
【注】滞下起于夏秋; 非外因湿暑; 即内因生冷; 湿蒸热郁酿成。 初
起腑病; 久则传脏; 腑病易治; 脏病难治。 腑者何? 病在大肠则从金
化;故其色白; 病在小肠则从火化; 故其色赤。 所以赤痢多噤口; 以
小肠近胃; 秽气易于上攻; 而为呕逆不食也。 脏者何? 传心则热不休
;下痢血水; 传肾则痢不止; 如屋漏水; 传脾则水浆不入; 哕逆不食
。此汤治初病在腑之方也。 用当归; 白芍以调血。 木香; 槟榔以调气
;血和则脓血可除; 气调则后重自止芩; 连燥湿而清热。 甘草调中而
和药。 若窘迫痛甚; 或服后痢不减者加大黄; 通因通用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温脾汤
属性: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 泄泻腹痛; 宜先取去; 然后调治;
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厚朴二两 干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