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 
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 
可与此同参。 
@@@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按】 
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 
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 
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 
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注】 
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 
乃脾藏之死脉也。 
【集注】 
李□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覆杯则内空,洁 
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 
丸主之。 
【按】 
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 
【注】 
趺阳胃脉也,若脉涩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今脉浮而涩,胃 
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 
也;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 
幽,不敢恣行承气者,盖因脉涩终是虚邪也。 
【集注】 
徐彬曰:脾约病用丸不作汤者,取其缓以开结,不敢骤伤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 
因元气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 
李□曰:趺阳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浮为阳脉,故胃气强而能食,小便数则津液亡 
,故脉涩。盖脾主为胃行津液,此以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坚也。麻子仁丸通幽润燥。 

卷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子仁丸方
属性: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筋 枳实一筋 大黄一筋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 
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 
姜苓术汤主之。 
【按】 
肾缺中风、中寒二条,必是简脱。 
【注】 
肾着者,谓肾为寒湿所伤,□而不行之为病也。肾受寒湿,故体重腰冷,如坐水中, 
虽形如水肿之状。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湿也。饮食如故,以病属下焦肾, 
而不属中焦脾故也。询其所以得之之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伤之也,是以腰 
下冷痛寒胜也。腹重,湿胜也。如带五千钱,形容重着之甚也。以甘姜苓术汤补土以 
制水,散寒以渗湿也。 
【集注】 
尤怡曰:其病不在肾之中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 
水也。 

卷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属性: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 
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 
真藏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肾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按之则 
乱如转丸,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藏与『内经』互有异同。 
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 
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 
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 
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 
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 
善噫可也。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集注】 
程林曰:竭虚也。『本经』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 
,则食息迫逆于胃口而为噫也。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因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 
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 
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 
热者必痔。 
【注】 
热在上焦者,篇中所谓肺痿吐涎沫也;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热在下焦 
者,篇中所谓小便淋沥也。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澈鹜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 
便稠粘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结阴便血也。有热者,热流 
于大肠,蓄于肛门必病痔也。 
【集注】 
徐彬曰: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丙,小肠也。挟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 
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之头 
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 
热于此也。 
@@@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 
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 
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 
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 
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作漀解见首篇) 
【注】 
病有积、有聚、有漀气,当别之也。积者藏病,无时不有,不移其处也。聚者府病, 
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也。为可治,谓府病易治也。漀深者,饮积□下痛也,按之则止 
,不按复痛。以水气得按暂散,故痛暂止也,此即其证而言之。然诸积大法,尤当以 
诊候之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乃诸积之诊也。若见两寸,积在胸中也;微出近鱼 
际,积在喉中也;两关,积在脐傍也;上关近寸,积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积在少腹 
也;尺中,积在气冲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谓左右俱见, 
积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处,而诊积之所在也。 
【集注】 
徐彬曰:积者迹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 
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府属阳,两阳相 
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则痛无常处, 
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也。 
李□曰:积为藏病,深入在里,故脉细而附骨也。寸、关、尺、上下、左右,别积病 
之所在,皆指细而附骨之部分,即『内经』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 
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卷二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属性:@@@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注】 
寸口通指三部也。脉动而弱,主惊悸病也。动即为惊,以惊为外触而动也;弱即为悸 
,以悸为内生而怯也。 
【集注】 
徐彬曰:惊为外邪袭心,故其寸口脉动,动者脉来乱动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 
脉弱,弱者脉沉无力也。邪之所袭,因心之虚,故惊悸并见。 
李□曰:此寸口脉兼三部而言。盖惊自外至者也,惊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