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佛陀强调在这里弟子们必须把自我拿开,有愿无望,观察缘起,形成一条清净的道路,帮助众生成就。成佛就是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过程。自利是帮助自己的佛性,利他是帮助他人的佛性,而使众人觉行圆满。这落实到生活上,就是一个佛菩萨的生活、菩提的生活,是拥有菩提心的生活。
我们如果活在其中,就是生活中的菩萨,不是只活在经典中的菩萨,我们过的就是菩萨生活。
人人是菩萨
佛陀的教化说明,菩萨绝对不只是让人供养在殿堂上而已,也不是供在寺院里,我们必须让菩萨走进我们的生活,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手必须变成观世音菩萨的手,那么实然、那么贴切,帮助每一个众生,也帮助我们自己。
佛陀的教法在《华严经》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整部《华严经》可以说是在每一个时代不断地重新上演,在每一个生命中不断地上演。《华严经》就像在记录一切生命在宇宙中奋斗成长的血泪轨迹。
它一开始是《世主妙严品》,显示释迦牟尼佛,各种世主、天神,不断地赞叹释迦牟尼佛,就像平剧中在主角要出场之前,先遣各种跑龙套的,出来宣说主角如何如何厉宝,吊足大家的胃口。忽然问释迦牟尼佛现起,整个莲华藏世界海也就拉开序幕。标出圆满究竟的佛果、佛土,接着再告诉我们要怎么达到,怎么开始修行。
“信为道源功德母”,从信开始,十信、十住、十回向,到十地、十定、十通、十忍,等妙二觉,如此圆满了这些过程就成了。这是离世间,《离世间品》之后是《入法界品》,刹那间回落到世间,入于法界。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示现时说道:“稽首普贤恩”,毗卢遮那佛成就时说:“稽首普贤恩”,为什么呢?原来一切的菩萨行在《华严经》中都统摄为普贤行,普贤行是成就佛果之道,毗卢遮那佛之因即是普贤因,毗卢遮那佛之行即是普贤行,毗卢遮那佛果即是普贤果,这就是为什么要稽首普贤恩泽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毗卢遮那因,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每个人都具足普贤因。如果我们修菩萨行,那么就是行普贤行,成佛之后就是毗卢遮那佛。如此转动,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很清楚了。我们发起菩提心,就是善财童子了,我们修菩萨行时,就是普贤菩萨,一直到成佛,就是毗卢遮那佛。
我们看《华严经》,要把它看成自己的知活,把自己的生活转成《华严经》的生活,这样才是尊重奉行佛陀在《华严经》中的教导。
一生解脱显佛性
我们本具佛性,本来是佛。但为何没有成佛呢?其实是我们自认为没成佛,这是下劣想;可也不是下劣想,是我们自认为下劣想。
这里,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佛性,如何是佛?
我们通常见到的答案大约是“完美”的同义词;而这个完美也是他自认为的完美。再或者是庙里的金身塑像,只是把它理解成活的,存在于某个天堂一般的佛国中。
其实万有都是佛性的一大化现而已。或者用佛教的说法:是毗卢遮那佛的化现。
佛陀说过,自己和众人一样,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只是我们不认为自己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如此而已。
我们乐于在无明中建立“我”,乐意执迷而不寻求“本来面目”。
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也没有问题,只是大家认为“有问题”。
禅宗有位师父曾经将前来询问:“如何是佛?”的学僧打了一顿,然后说:“真荒唐,你自己的东西,还来问别人。”
我们一般很难理解禅师的气愤,顶多当个笑话。但禅师说的是实相。
那么,我们能否今生开发佛性,今生健康,今生解脱呢?
在佛陀的教法中,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显宗的即心成佛还是密宗的即身成佛,都肯定我们今生可以解脱。
即身成佛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个别的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交摄统一起来的形态。
密宗将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引进即身成佛的体系中来,也就是说我们要起修我们自身这个小宇宙,成就我们自身这个佛国,用这个小宇宙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我”自身这个小宇宙能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这在一般观念中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就每一个人而言,每一个人修证成佛,境界就会进入毗卢遮那佛的世界,这个时候宇宙是没有边际的。
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点?答案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点,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心。
你只要一作用,就可以是宇宙的中心点,但是宇宙中心点自身绝对不妨碍对方为中心点,也不妨害全部的对象为宇宙的中心点。这里是完全开放性的,完完全全的开放境界。
正因为如此,小宇宙才能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这样的开放是从佛陀的教法当中、从“无我”的习惯当中所产生的力量,所以说即身成佛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以自己为宇宙
我们在追求即身成佛时,要先转化自身这个小宇宙。我们自身也是个小宇宙,也具有时、空、心,也有四大的属性,所以我们自身就以正见来摄受、指导我们自身的四大,借由修持使我们这个小宇宙圆满。
在密宗的无上瑜伽部里,以自身为坛城,自身就是宇宙法界坛城,自身就是宇宙一切佛所居住,自身即寄居于法界当中。
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源?在《华严经》里:或以菩萨身为净土,或以诸佛身为净土。《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说,观世音菩萨的毛孔能够含摄十方佛土,普贤菩萨到他的毛孔里面旅游了12年,还差一点迷路。从这样的看法来讲,大家自身当中有无量诸佛安住其中。
《华严经》里的世界观很有意思,它不只是建立以有形的土地为世界:时间可以成立一种世界,思想也可以是一种世界,光也可以是一种世界,音声也可以是一个世界,这些都可以做为宇宙的安立之地的。所以说可以有无量无边的宇宙。
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自身,要超越妄想执着,以自身五蕴为佛身为法界身,修证自身的小宇宙与整个法界大宇宙相应,从而超越现有宇宙的生成基因——成、住、坏、空,超越由我执所成的世界,建立真实的净土。再回转过来,净化和庄严外在大宇宙。
关于小宇宙跟大宇宙的交涉交融,就天台宗或是净土宗所建立的是:我们自身以自己为体性,以自性(法身佛)为我们的法界体性。我们的净土就是由我们的八识转换的,报身是第七意识转的,而成所作智是转前五意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由此能够作幻化千百亿化身。
为什么是这样子呢?在生灵为第八意识,是含藏一切种子识的记存体;而在诸佛来讲叫做大圆镜智,是一切过去净业所成,具一切大功德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如何对待“身”,也就是肉体这个“自性众生”。有许多人初入门时,为了对治以前过分严重的物欲,以“臭皮囊”的眼光看待身体。当然这是必要的,但一执着就坏了。
我们必须深刻地了解:这是对肉体这个众生怀有敌意的态度。在有了一定的出离心和解脱力以后,就要舍掉这种知见,否则就会产生肉体和自身的不统一,有许多修行人后来身体越来越差,除了没有真正进入禅定的修证外,也与这种态度有关系。
就即身成佛而言,进入初禅境界时是色界状态,此时身体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地、水、火、风、空,这是很稳定的自身小宇宙相。在《金光明经》里面说:地水二蛇向下,火风二蛇向上。地、水二大的属性是向下,风、火二大是向上,在初禅时各住其本位,所以四大体性很稳固。有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基础,我们追求即身成佛就有了身体这个本钱。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如何对待“心”,也就是识——这无疑是无边无量的众生了。我们在分分秒秒间会产生多少“识”呢?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我们要了解,相对于外在时空而言,我们自身是次元